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16 9:15: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为,紧紧围绕“”的发展战略,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着力解决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十 八 大 以 来 , 作 为 第 一 完成单位,中国农科院共获得国家34项,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27篇,审定新品种近千个,新农药、兽药证书110项,授权专利3700余项,“”亮点纷呈。

  种质资源实现新跨越。?作质资源是农业科学原始创新、作物育种及其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农科院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收集保存110个品种6万多份畜禽资源体细胞、609个特种经济动物品种和9万多活体、2万多株微生物资源,完成了主要畜禽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建成了全球第二大农作质资源库,长期保有量超过47万份,并对种质资源开展精准鉴定与深入挖掘,完成主要农作物育种性状的解析,挖掘出重要功能基因,筛选创制了水稻、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果树等农作物新种质材料800多份,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新跨越。有力推动了我国从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转变。

  生物组学研究占领国际制高点。新兴生物组学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中国农科院把握国际生物科学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牵头开展了水稻、马铃薯、白菜、黄瓜、番茄、小麦、棉花、油菜等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微核心种质和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同时发掘优异功能基因,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为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新品种选育能力全面提升。培育了一大批优质、高产、专用的农作物新品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育成的“中嘉早17”“中浙优1号”水稻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选育的85个杂交稻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中麦895”“中麦175”小麦、“中单909”“中单856”玉米成为我国主导品种,“中黄13”“中黄39”大豆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中油杂11号”油菜含油量屡创世界新高;“中棉所49”棉花推广面积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中甘”系列甘蓝推广面积占北方地区甘蓝生产面积60%以上;油桃系列新品种占我国油桃种植面积的80%以上;利用我国独特的资源,培育出“高山美利奴细毛羊”、鸭配套系、“中蜜1号”配套系等肉牛、奶牛、猪、羊、禽等主要畜禽新品种,打破国外畜禽品种垄断格局,改变了我国主要畜禽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

  病虫害防控研究扎实推进。重大病虫害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摸清了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掌握粘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迁移线,为我国重大病虫害的预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研制出首个植物抗病毒蛋白质生物农药以及农用抗生素武夷菌素、木霉菌、捕食螨等系列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制了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与设备,开发了微囊缓释种衣剂、无人机喷雾设备等;开展了重大检疫性害虫防控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我国植物检疫性害虫的“防火墙”和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土传病虫害防控的技术和产品,在草莓、生姜、大蒜、山药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作物连作技术难题,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动物疫病研究引领新方向。在、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在基础研究方面,了重要动物病原感染、免疫、致病和跨种机制,实现了动物疫病防控理论的重大突破。在疫病防控方面,针对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畜禽种类,研发系列高效疫苗,有力保障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多发重发疫病,研制出多种诊断试剂盒,为疫病快速诊断快速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制不断推进。突破水稻栽植和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收获等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技术瓶颈,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着力攻关农业技术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现代农艺措施相配套的高效多功能耕种、航空施药等智能化装备,推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创制一批农业生产急需的重大装备,提升农业设施设备可靠性;研发高效的节水装备和自动化灌排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上的应用研究,提高智能化水平。

  重点区域资源初见成效。突破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共性关键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和培育东北黑土地、南方红壤等耕地资源。研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探索不同时空尺度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环节,研发出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全产业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旱作节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低成本、易降解系列缓释肥料,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友好的生产技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污染控制等环节,开发了一批实用技术和设备,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保障能力与水平。研发的印迹性识别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能够同步检测5大类农产品的300多种典型化学污染物,为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支撑,在黄曲霉毒素和“瘦肉精”? 等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全国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调查监测,构建了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动态数据库,及时掌握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为重金属污染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发的重金属污染钝化技术与产品,使稻米中镉等重金属含量可降低50%以上,并筛选出了5种专门针对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域的低富集水稻品种。

  农业智库作用凸显。为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科院充分发挥专家团队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农业科技、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领域积极开展宏观战略研究。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农产品市场监测、农业基础性大数据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为中央的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政策起到智囊团的作用。

  强化农业“走出去”科技支撑。掌握国际农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开展国内外遥感卫星的影像数据分析,收集挖掘全球农业数据信息,研判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创建的多源多尺度农作物遥感监测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构建反映全球农业信息的服务平台,提升预测预判能力。研究农业“走出去”的科技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科技服务“走出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为我国“一带一”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增强我国全球农业资源掌控能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