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不忘初心。1952年11月17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延续着农学院、平原农学院和山西农学院的畜牧兽医3支血脉的高等学府——畜牧兽医学院在呼和浩特诞生,这就是农业大学前身,也是我区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全区高等教育首批本科专业。
1953年9月18日,亲手签署了畜牧兽医学院第一任院长的任命通知书,这也是我区高校中唯一由亲自签署任命院长的任命通知书。
1958年,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经济,林学院成立。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1960年,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农牧学院。1999年,农林两校合并组建农业大学,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实质性融合,成为国内高校合并组建大学成功的典范。
每一个脚印都坚定踏实,每一份求索都躬行实践,这就是农业大学的底色。65年来,该校形成了“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校训和甘于奉献、的办学。这种办学,植根草原游牧文化沃土,传承中华古老文明,凝聚着几代农大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是65年农大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特别在建校初期的艰苦下,面对重重困难,学校教师因陋就简,理想,坚守边疆,在田间、地头、大漠、草原传授知识、推广技术。畜牧学家彭文和、病理学家张荣臻、林学专家江福利、昆虫学家相里矩、测绘专家阎瑞符、植保专家陆纯痒、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刘震乙等等一个个名家大师、建校元老,筚蓝缕,山林,在辽阔的大地上,求索,砥砺创新,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初心不改,一往无前。在这种办学的传承和引领下,该校形成了鲜明的“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和时代特征”的办学传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万亩,全日制在校生3.5万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有科技部等省部级创新团队25个,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层次人才100多人次,办学实力居自治区高校一流,已成为我区重点大学、自治区人民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国家“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
“暑期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事业紧密相连的必经之,也是大学生长知识长才干,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这是2017年农业大学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生科院一名学子的。
每年假期,农业大学都会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植根于广袤大地的专业优势和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智力优势,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地气、知民情、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类似这样的活动,在农业大学不胜枚举。
每一次实践活动都为了地区发展,每一项科学研究都代表着人民的需求,每一项都历经着实验室与试验田千百次的反复验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回馈社会,服务民生,始终是农业大学不懈的追求。
多年来,该校始终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实践需求,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将科研和社会服务重心放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许多领域填补了国内甚至世界空白,为草原畜牧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贡献了农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个项就是。新世纪以来,该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国家技术发明等国家三大科技11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21项,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的研究:草原畜牧业特色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首次发现了蒙古羊多脊椎Hombox基因并完成了克隆与定位研究,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破译工作,“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在国内首次获得成功……
利用雄厚的科研优势,该校紧贴大地,加快科技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蒙古羊多脊椎Hombox基因的克隆与定位研究”应用于肉羊生产,把自治区各类多脊椎羊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建设和功能乳制品开发取得了多项重大,填补了国内空白;培育的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解决了我国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的技术瓶颈问题,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培育的牧草新品种占自治区育成种的1/3,示范推广面积1万多公顷;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项目,实现了玉米平均增产13.5%以上、小麦平均增产8%以上,玉米最高产量达1254.1公斤/亩,年辐射推广1200万亩以上,被评为十大科技新闻;研究提出的“休牧、禁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生态与恢复措施,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国草原法》……一批批科技在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大人用奉献与汗水,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一篇奉献社会、绿染北疆的亮丽文章。
一直以来,农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把人才培养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致力于高等民族教育发展。
早在60年代初,为解决广大牧区、半农半牧区对蒙汉兼通民族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农业大学创造条件,开设了民族预科教育。1974年首次招收蒙汉双语授课班,开创了自治区利用主体民族语言进行自然科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加快了全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过65年的探索,该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汉兼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应了自治区等相关8省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或蒙古族聚居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以及蒙汉兼通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民族教育提供了成功的教学模式和范例。2009年,该校《草原畜牧业蒙汉兼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全国第五届教学二等。
撷英育蕊,春华秋实。65年来,该校共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以蒙古族为主体,包含汉、回、满、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十几个民族的各类人才15万余人,其中蒙古族学生占25%,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成效和社会效益,成为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
翻开校史,一系列的名字彰显着65年来学校深厚的办学积淀,有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著名民族学家马戎、国家级教学名师朝伦巴根、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安玉麟、国家番茄育种专家尚春明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科研人才。还有数以万计的农大学子默默无闻,扎根基层。从呼伦贝尔到额济纳,从东海之滨到大漠边陲,从土默川平原到南海边疆,处处都有农大人闪光的足迹,他们很多成为国家和自治区农、牧、林、水、草、乳、沙等行业的技术和管理精英,一大批蒙汉兼通的毕业学子在草原牧区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淳朴踏实的鲜明品格为“三农三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光彩。
办草原亟需的专业,育边疆适用人才,振兴畜牧业经济,是中央人民赋予农业大学的重大。
65年来,该校以广阔的大草原和丰富的草原家畜品种为依托,重点围绕草地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乳业等进行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形成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和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1963年,学校被确立为华北地区重点高校后,动物生产和兽医病理学2个学科开始招收自治区高校首批研究生。
1966年,学校成为全区高校中第一个进行留学生培养的学校,草原专业招收了全国第一批这一专业的外国留学生。
1981-1995年,牧草栽培育种、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草原生态与培育、动物生产、兽医病理学、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家畜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内科学等11个学科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4个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这是自治区第一个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同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该学科全国3个博士点之一。
2006年,学校新增林学、林业工程、作物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蔬菜学、土壤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65年来,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实现了较快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该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列入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11个,设有8个学科门类84个本科专业,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0个自治区品牌专业、6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农业科学跻身ESI全球前1%,实现了自治区“0”的突破;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著名三大期刊的系列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有3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英国著名《Nature》(《自然》)评选出2012年度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前100强单位,农业大学名列全国高校第52位、农林高校第5位。农业大学已成为一所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和特色,以农为主,具有农、理、工、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大学,具备培养高职高专、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年来,农业大学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回应时代呼声,关注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在各个时期作出了应有贡献,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征。
从60年代初学校形成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到现在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原始的亲身实践田间、地头、草原、大漠开展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到现在运用大数据、云畜牧创新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建校伊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奉献草原畜牧业,到现在引导学生铸就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坚定自觉地、为中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服务、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无不体现了学校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民族振兴相连的责任、担当与。
农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办学实践,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作为首要职责,紧贴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铸就理想,品格,使一代代青年学子紧跟时代发展并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强大力量。该校先后涌现出了“12.14”英雄集体、“使者”李莹、“全区模范”杜威、“背学兄弟”庄洪泉、庄汇泉等生动鲜活的典型事迹,他们已成为彰显时代需求、引领社会风气的“灯塔”,充分体现了农大学子崇高的境界和学校厚重的办学。
65年来,农业大学办学战略,与十几个国家的60多所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以国际化为牵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累计培训了来自44个国家的244名农牧林业相关官员、学者与技术人员。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在2008年的国际草地(草原)大会、2013年的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2015年蒙古高原生态和经济发展国际大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族文化和草原儿女国际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角,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大意义,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继续“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和时代特征”的办学传统,紧紧与国家和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合拍,深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建校100周年时,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农大梦。
新时代,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坚定自觉地把、为中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服务、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新时代,学校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一切办学优势为育人优势,强基固本,守正创新,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新时代,学校将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打造高峰学科,造就领军人才,保障学科引领行业问鼎一流。
新时代,学校将深深扎根边疆,坚守,把论文写在的大地上,躬身实践,始终不渝的为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学校将深入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农大,“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校训和甘于奉献、的办学来塑造师生品格,典型引,,让农大在一代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学校将办学战略,以“一带一”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以更的姿态、更的思维、更的视野,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切实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坚定不移地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为“建设亮丽,共圆伟大中国梦”、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正如校歌所言:“这里有团结求实的优良校风,这里有博学创新的智慧之光。农业大学为了那金色的憧憬和绿色的希望,广育英才铸造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