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共创真善美的艺术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3-3-18 13:27:47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我们要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包容互鉴的典范。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教在此交融汇聚,相得益彰。我们要珍惜本地区文明多样性这一宝贵财富,摒弃文明冲突,包容、互学互鉴,为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习总2019年在上海合作组织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树立了打造包容互鉴典范的目标,也提炼出一个最宝贵的价值——保持文明的多样性。

  自古以来,文明的承载主体包罗万象,但最广泛和具有普遍性的莫过于艺术。至今存留在时间浪潮与历史长河里的重要文明节点,无不是通过经典艺术品或者众多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究其原因,或许是艺术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让其无限接近于。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习总曾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将追求真善美阐述为艺术的价值。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让繁复多样的文明表现形式,统一到艺术这个大的品类中——和而不同,共生。

  “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国面对艺术面对生活所应的态度,更是上海合作组织众多文明范畴中艺术多元的必经之。

  “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再加上一种稀有的灿烂的情境,真或善就变成美了。”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看来,真善美是个统一的整体。

  美,是艺术在诞生之初的根本要素;美,也是艺术前行发展的终极目标。但美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许存在无数种形态与阐释。

  经典意义上的美,无论是源于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还是出自文艺作品里的多重联想,感官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享受是最为明显的。花草木叶,秋云月野,或壮阔,或精微,或轻灵,或质朴,个个不一,但总归都是美的范畴。

  真善美之间,既是平行的概念,也是三个不同阶段,没有真就没有善,在真善具备的基础上才有美的结果。因此,一切美的范畴,也就等同于真与善相结合的范畴。

  真善美存在的首要条件,源于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这绝不仅仅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更是现实主义艺术诞生的先决条件。“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就是最优秀的;谁是最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曾在《母亲》中如此表达。

  “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这是托尔斯泰的名言,也说明了“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平凡的真理。”无论是高尔基还是托尔斯泰,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真实的往往会诞生真理,诞生艺术,诞生艺术之美的价值。

  什么是艺术之美?黑格尔在《美学》中对美的定义是“美就是的感性”。的确,这也恰恰是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艺术家面对世界,各有各的视角与观点;同样的素材,或许会成就不同风格、不类、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好的艺术源于生活,当艺术家越接近真实的情感,就越能让作品以越感性的方式,也最终成就了每一件艺术作品的情感力量和独特价值。

  美,作为根本要素,贯通了真与善,最终成就了艺术本身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美又是艺术发展的终极目标。

  诗言志,词言情,人创造艺术,不外乎就是为了表达。“无言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莎士比亚道出了艺术与真实的辩证统一,更说出了一个真理——大音希声,大美无形。

  可见,真善美的存在,并不囿于框架之内,更没有制式的标准,尤其是经由艺术,其样貌其实更像无限次的排列组合,为艺术家的表达带来无数选择。而这无限种美的可能,转换为时间概念,其实就是之美。

  “在过去、将来都永远是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托尔斯泰在《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中这样写道。

  历史的潮流演进,观念也随之变迁,但与此同时,真善美的存在又是经久不变的。,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的诞生、经典作品的出现,遍观之下,这的真理与标准,仍放之四海而皆准。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更是无需翻译的交流渠道。真善美通过艺术带来的情绪波动和共鸣,能够跨越时代和文明,精准相通——或许这种艺术化阐释,恰恰就是习总所言“价值”,成为文明互通的纽带。

  这条纽带,联结着一带一上多样化的文明。而在多样化的文明中,包容互鉴,和而不同,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价值体现。

  谈及多样化的文明,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谈及文明的包容互鉴,中国更是拥有精深的历史经验。在古老的丝绸之上,中国的艺术和文化犹如一串璀璨明珠,走遍并连接起世界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中亚的宝马、古印度的哲学、西域的音乐、阿拉伯的技术,也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丰满生动的元素。

  这种久长而深刻的交流之所以持续存在,彰显了“和而不同”的多元整体性对于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与意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上千年的遗存带着历史的呼吸痕迹,犍陀罗艺术、欧洲艺术、华夏艺术等丝绸之上的艺术精华,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印迹。

  在这条古老漫长的包容互鉴道上,尽管持续存在着语言的隔阂、文字的差异、习俗教的相对,但对于真善美,对于美好事物与生活的追求却是共通的。相信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大众的审美共鸣上,是无需翻译的。

  在以数千年计的艺术发展史上,那些具有共通性的,具备审美价值的物事或观念,往往不是单一民族的作品和私有财产;那些具有共情特质、具有情感共鸣的艺术灵感,在多个时段、多片地域先后迸发,又逐步以各自面貌呈现在不同民族的面前,环环相扣,组们审美情感共鸣的纽带。

  我国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在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大规模留俄学习的基础上,涌现出众多大体量主题性绘画精品,这是我国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更是中交流融合的典范。

  不得不说,在其他文明的理解范畴里,东方一直是神秘的。孔子与学说、传奇的制陶术、瓷器、独特的造纸术和丝绸、纸风筝等,这些来自东方的物事以其独特的魅力、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独一无二的中国创造力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人群的好奇心。这些经典的文化样本因其秉承真善美的,即使是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受众,也能获得直达心灵,莫名却由衷的。

  最深入的文化艺术表达往往都是相通的,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知白守黑、骨法用笔、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等,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细细读来,竟也与艺术中的种种范式十分相似,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罗斯艺术大师费钦的素描作品,就以最直观的线条了欣赏者。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瓦连金·西多罗夫也曾说过:“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人李白、杜甫和王维。”他说在其一生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对于自己创作的影响。这种互相影响与,或许就是和而不同的纽带存在的直接证明。

  丝绸之对欧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促进了科技的和艺术的交流。上千年前,这条重要的贸易之,就将东世界连接了起来,让各种文化之间变得更加亲近。而今,上海合作组织承继这优良的传统,接力重启,再次让东不同民族与文化得以交流、融汇、贯通。

  在这样的潮流中,任何国家与文明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把握价值。而艺术作为无需翻译的共通语言,作为家文化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板块,其自身的发展演进,甚至艺术家的成长,无疑是构成“价值”的重要方面。

  在时代的浪潮里,艺术家常常不自觉地吸收时代的价值观,最终体现到自己的创作中。艺术创作并不是空喊口号,是从实践到观察,再到理解共鸣,最终呈现表达的过程,正如真善美的阶段式演进,相辅相成。

  艺术创作是为了创造美,也是一个去掉杂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和锻打,萃取精华,而这个和锻打的过程,常伴随着来自的不理解,也正是因此使得这个过程更加珍贵。

  不可否认的是,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经之,甚至是莫大的幸运。只有经历他者的种种判断,才能形成自身的理解。否则,何来的真、善,更不用说进入美的范畴。

  这个反复冲击的过程是相互的。好的艺术家在追求的同时,也会从专业范畴中跳脱出来,观察社会、阅读社会,最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认识,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方中。

  例如,在我的创作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雪景主题,从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从涅瓦河畔到北欧小镇。大众化视角里,雪景下的视觉感受应当是差不多的,但我的雪景作品中,每一幅都确保不同的色彩关系。可能有人以为,雪景都是白色的,又有什么色彩关系呢?其实在对比观察下,白色在不同中的反光、色彩关系都是不同的,给予周边物体的衬托也是不同的。以《冬日白桦》《琼华玉雪倦归人》两幅作品为例,前者对比强烈,纯度很高,是雪地强光下树干与枝条的蓬勃生命力的展现;后者朦胧微妙,色调整体,是光线暗淡后笼统氛围的有趣表达。这些个性化的表达,绝非只依据纯粹感性的简单观察,而是在科学的色彩对比关系理论基础上做出的有思考的判断。理论辅助实践,对于创作不可或缺。

  而且,艺术观念也随着时代演进而发展,表现方法、形式逐渐多样,个人意识,更加专注于满足个人表达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从个体到整体,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道,永远都要按照自己的来走,适合自己最重要。多样化的潮流下,达成完全的共识并不现实,也并无必要。不必追求普遍的赞美,足够优秀,也就足够自信。

  这不只是艺术的立场,更是国家文明的立场。内外兼修,和而不同,上海合作组织让艺术得以跳出狭小的本土范畴,让我们能够纵观世界,放眼未来,在交流与比较之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通往艺术高峰的道。

  美术是最直观的艺术,是有着具体可感形象的艺术,也是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好的审美体验、文化思想会随着艺术家的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心灵,进入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心中;构筑的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潮流,历史的必然;而艺术的命运共同体,则是那条最闪耀夺目的纽带,紧紧地系在。

  艺术的跨文化交流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着特殊价值与历史意义。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巩固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还可从宏观层面回顾中国艺术与艺术的交流历程、相互影响与合作。俄罗斯等国的现实主义学派、印度等国的教文明给中国艺术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丰富了中国绘画方法和艺术审美,中国的传统艺术对东亚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之间并非单向度的师生关系,更是教学相长、相互学习、文明互鉴的互助关系。

  我曾经创作过一幅作品,以《吐峪沟》为名,是在新疆午时阳光最强烈的下快速写生而成,画面完成时间很短,我追寻并于光与色的瞬时变幻,用印象主义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当时当下的观察与情绪。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用的艺术手法直观地表达中国地域景观,而以西化方式呈现的作品为欣赏者带来的感受又具有直观可感的东方神韵。这种奇妙的艺术体验,正是艺术跨文化深度交流的典型案例。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就曾举办建交70周年大型交流活动,几乎是国内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艺术大展活动,国内外的艺术家在、景德镇等多地考察研讨,形成了众多具有价值的作品和论著。这种深度而密切的交流让所有参展艺术家都可以更深入地当地文化、观念和作品,从而更加理解异域文明的,为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艺术的密切交流,社会和普罗大众的认可,为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艺术的与也开始持续影响整个区域的艺术发展。如今,我们遍观各门类艺术的交流融合进程,无一不是相互学习又相互印证的过程。艺术的发展,其实是分化和同归交织的过程。

  人文交流是本时代浪潮的重中之重,时下正值上海合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的黄金时期,艺术家应该持续加深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举办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艺术展览,分主题、成体系地组织艺术家交流考察,相互、交流学习,从更深层次理解各友邦的文化与思想,创作出更多具有跨民族、跨地域文化的艺术作品,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国际视角的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

  202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也是朝气蓬勃的青春之年。作为最成功的区域文明合作典范,上海合作组织在各类合作领域均有了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和里程碑式的重要合作,而在艺术这一领域,上合组织美术家协会则应运而生,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展览共创,国际论坛共建,学术交流共享,一系列重大艺术活动与交流措施,将会促使上合组织美术家协会成为人们了解上合组织国文化价值观、艺术传统和民俗风情的重要平台与核心途径。

  这是一个具体可感的艺术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象到个人,也抽象到大区域范畴的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多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加强上海合作组织间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开创新型的艺术外交,为人文主义与和谐思想,把众多世界著名艺术家紧密团结起来贡献了重要力量。我们明显看到中国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大,这是上海合作组织美术家协会得以成型的最重要基础。

  文化艺术交流始终是人民联系、增进友谊的桥梁,构筑艺术命运共同体,将会是上合组织美术家协会的长久旨。

  习总曾经发表题为《“上海”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总指出,我们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遵循,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这也为艺术的发展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过去星罗棋布的民间区域艺术交流合作,还是未来以上合组织美术家协会为核心的更加专业化、国际化、体系化的艺术整体构建,相信因为艺术而发生的交流融合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有趣。

  “我们要珍惜本地区文明多样性这一宝贵财富,摒弃文明冲突,包容、互学互鉴,为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这条的纽带,会紧紧联结起在这共创真善美的命运共同体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片区域、每一位艺术家。

  

关键词:艺术与美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