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生活中的文化革新

※发布时间:2021-1-3 18:27: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化特征和文化个性,重要的根基之一在于习俗。习俗主要存活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许多地方的文化策略和许多学者的文化呼吁中,多有承袭传统的努力。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同时存在的一种隐忧,那就是打着传承旗号,泛滥文化沉渣。尤其在生活伦理的层面、在生活习俗的层面,良莠含混的复古、随俗,披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外衣贩卖文化糟粕,屡见不鲜。只谈传承,不谈革新,是面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时常见的一种文化误区。

  日前,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婚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呼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为基础的家风建设,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观念。关于婚俗,国家堂皇文件,传达了关于日常生活文化革新的信息。的确,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崛起,而文化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进步。生活中的文化革新,就是在最广大的中不断剔除文化弊端、建立优质文化生态。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后,从生活中的文化革新入手,建立适应时代进步的生活文化体系和文化观念体系,就成为一件大事。因此,提出:“移风易俗,中国。”

  婚俗中的文化糟粕大行其道,盖有年矣。因彩礼不堪重负者大有人在,为此闹出人命的也有发生。豪华婚宴,相互攀比,吃不了几口但也要摆出阔绰之气派,不怕心痛但求心情,成为普遍现象。以财物多寡、排场大小衡量爱情深浅、婚娶诚意,成为普遍心理。至于低俗婚闹,更是百变其态。敲不开新娘愤然罢婚者有之,把公公涂抹赤裸拉婚车者有之,将新人闹得含愤自戕者有之。恶俗蔓延,却少有禁绝者,大概因为忌惮“传统”和“风俗”,尤其渐成风气之际,谁又能去和,只能适应,日久天长,成为自然。

  生活习俗的存在有其文化因由,婚俗中的彩礼、婚庆、婚闹等,也都有其文化传承的依据。但是,文化历史留下的并非全是珠玑,也有泥沙。仔细审读,便会发现那些将传统婚俗发挥的行为中,掩饰着许多畸形的文化心理,是结合着文化糟粕与文化落后的偏狭。文化糟粕和文化落后,是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必须扬弃的成分。正是依据这样的文化演进规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一贯继承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时刻注意对于文化糟粕的辨识和摒除。可惜的是,在许多时候这种文化辨识和摒除被忽视,甚至一些学者、一些作品、一些传媒,讥讽那些曾经形成的良好婚俗,刻意渲染婚嫁观念,自诩文化传承,实则戕害民族文化健康。

  生活习俗的存在更有其现实因由。婚俗中的不良倾向,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不态的联系密切。至上,以为社会价值尺度,以财富为人生成败标识,这种社会价值观无不蔓延于生活观念之中,并每每以习俗的方式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为了彩礼,制造出“万紫千红满地绿”“万里挑一”等美好辞藻掩饰下的价格标准。为了,大摆宴席,有些地方今天摆了明天摆,婆家摆了娘家摆。风气蔓延,最终弄得许多和前夫同居的日子人见了婚帖就头大,有些只想请些亲朋庆贺一下而不想收礼的,也难为其情,恐人家以为乘机要钱。恶劣婚俗及生活中的其他恶俗,往往就是因钱而生。曾经闻听这样一件实事。某地乡村请客成风,婚丧乔迁、开基上梁、生子满月百岁周岁、升学毕业谢师,不一而足。某家全无这些由头,只落得被请,出钱随礼。情急之下,生出一计,家里老母猪产仔,也大摆宴席,以便回收些以往“投入”。把人逼成这样,令人喷笑,亦令人叹惋。

  重视并实施生活中的文化革新,实为民族发展之大事情。五四以来文化发展的科学方向,新中国建立以来移风易俗的努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建构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公序良俗的培育和建构,是不可忽视的文化。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