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文已发表于《天津教研》2017年初高中总复习知道专刊,详见111页《课堂教学中历史表达能力的培养》)(作者本文已发表于《天津教研》2017年初高中总复习知道专刊,详见111页《课堂教学中历史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历史表达中存在这样的问题:(1)习惯于死记硬背,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2)表达自己的观点中缺乏“时空观念”,甚至出现了时序的低级错误;(3)缺乏“史料”意识,学生无法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缺乏史论结合的意识。再者学生处理历史材料能力欠缺:例如搜集、整理材料、释读、鉴别材料的能力的匮乏,学生不擅长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形成科学的观念,缺乏逻辑和条,要么就凭空主观表达口号式观点,要么就缺乏概括能力,思维混乱,表述不当。(4)“历史价值观”和“唯物史观”方面有待加强,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搞不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很多学生不能一分为二的评判一个历史问题等等。
基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上述的问题,笔者尝试了一点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训练并提高历史表达能力呢?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离不开阅读,历史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全面深刻地理材中的概念是培养学生历史表达能力的基础。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应知道它们的时序性、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妨因地制宜的整合教材,突出重点史实的,并补充一些精选的史料,设置有针对性和梯度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另外在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时候还应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类型知识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历史过程等。这样有助于丰富他们的历史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地复述其中的某些内容。这样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训练,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另外,以史料为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说明”指出,历史学科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高质量的史料教学,必然建立在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基础上,而这一培养过程实际也是历史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过程,它在培养历史文字表达能力中也增强了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历史表达的准确性。
从理解历史概念到运用概念进行历史表达,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尝试表达的机会,通过训练来促进他们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的。历史的思辨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要培养学生多元的,的思分析历史,因此设计好问题很重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有问才有思,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及辅助手段,营造一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想象和探索,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的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教师应讲究教学,让学生开口说话,可以进行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上台执鞭当“老师”。
另外还可以组织活动促进思辨,笔者曾在2011年组织过“天津的近代化发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天津乡土历史文化,学生基于参观、调查和走访等实践活动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发表在《历史教学》2013年5月上半刊)。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问题引领,即围绕史料,不失时机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式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愿说、敢讲,让学生运用已过的知识,以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平时训练,学生留意了遣词造句,注意了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专业术语的运用,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再如鼓励学生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故事等,通过训练历史小论文,多角度分析,训练学生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要给学生明确的历史观指导,提供相应的史料或引导学生自己搜罗史料,要求她们根据史料概括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把已有知识灵活的运用,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字中,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要让学生有意识的文字表达 ,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论点要能统率材料(即论据),材料要能说明论点,论点、论据相统一,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要避免论点、论据选择不当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历史表达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总之,任何一种学科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懈地训练,历史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例外,它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积累和训练才能有所收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