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高中生写万字学术论文 关注重庆方言俚俗语的消逝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7-9-17 16:54:1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华龙网6月23日12时25分讯()癞疙宝打呵嗨、较场坝的老鸹、瘸子进医院、摸麻麻鱼……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你对这些本土的方言俚俗语还记得多少?了解它们使用的渊源吗?近日,育才中学高二学生刘思蔚和他的小伙伴们花了数月时间调查、分析、统计,写出了接近一万字的学术论文,他们关注青少年对重庆方言俚俗语的认知及使用状况,提出的与可行性措施还得到了大学教授的肯定。

  “谈到重庆这座城市,很多外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麻辣鲜香的火锅、穿楼而过的轻轨、走错一个道就变成一日游的复杂立交……但是极少人会对重庆特色的方言俚俗语感兴趣。”刘思蔚同学表示,方言俚俗语里面包含着草根、市井的大智慧,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化,青少年在学校处于一个较规范的语言应用中,很多俚俗语的使用频率都在逐渐减少。

  小组杜诗意介绍,她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很多歇后语都是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来的,至于使用频率,那就极少了,“甚至想不起来,我们这一代接受程度高的应该是网络语言。”综合各方面考虑,刘思蔚、杜诗意、田仕顺、杨紫涵四位同学组成了团队,他们试图写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希望让更多人关注正在逐渐消逝的方言俚俗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都不假,高中生知识储备有限、我们人生中还没有写过正式的论文呢,写得最正式的估计就是作文中的议论文了。”杨紫涵同学调侃道,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几番商量后,们分工合作,查阅文献资料、制作调卷、数据统计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具体到人,逐步推进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

  为了制作《青少年对重庆方言俚俗语认知及使用状况调卷》,同学们再三推敲,争取科学设置问题。“了解、知道、掌握,这三个词的层次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由浅入深的提问……这些都要反复斟酌,当时我们四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走廊边上探讨了一下午。”杜诗意称,经过数次调整、修改,最终发放出去了300份调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

  经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得出结论,“虽然方言俚俗语有着种种优点,但说重庆俚俗语的人群正在减少,城市规模越大,俚俗语受到的冲击越大,现阶段方言俚俗语面临的弱化、传承危机已不能忽视。”

  通过这次深刻而系统的论文写作过程,同学们都收获颇多。刘思蔚称,他不仅了解了重庆的地域文化,还重新回顾了山城的历史,“无论人类文明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方言俚俗语自身的魅力与表现力、以及带给人的家乡归属感,都是通过普通话无法代替的。”

  “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在某一个领域深入了解后,也许会打开新的方向。”杨紫涵表示,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她负责在CNKI(中国知网)上查找参考文献,现在自己已会了怎样去查阅资料,迅速检索信息。

  看到学生们对这个选题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拿出了厚厚17页的论文,班主任老师邝伟表示非常欣慰。在他看来,虽然学生们的论文还不够成熟,但首次尝试能有这样的作品面世,已经相当不错了,“方言的应该从他们这一代开始,在普通话和网络用语崛起的大里,大家应该认识到乡音里面蕴藏的乡愁,方言不仅仅只是一种语音语调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华龙网6月23日12时25分讯()癞疙宝打呵嗨、较场坝的老鸹、瘸子进医院、摸麻麻鱼……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你对这些本土的方言俚俗语还记得多少?了解它们使用的渊源吗?近日,育才中学高二学生刘思蔚和他的小伙伴们花了数月时间调查、分析、统计,写出了接近一万字的学术论文,他们关注青少年对重庆方言俚俗语的认知及使用状况,提出的与可行性措施还得到了大学教授的肯定。

  “谈到重庆这座城市,很多外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麻辣鲜香的火锅、穿楼而过的轻轨、走错一个道就变成一日游的复杂立交……但是极少人会对重庆特色的方言俚俗语感兴趣。”刘思蔚同学表示,方言俚俗语里面包含着草根、市井的大智慧,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化,青少年在学校处于一个较规范的语言应用中,很多俚俗语的使用频率都在逐渐减少。

  小组杜诗意介绍,她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很多歇后语都是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来的,至于使用频率,那就极少了,“甚至想不起来,我们这一代接受程度高的应该是网络语言。”综合各方面考虑,刘思蔚、杜诗意、田仕顺、杨紫涵四位同学组成了团队,他们试图写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希望让更多人关注正在逐渐消逝的方言俚俗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都不假,高中生知识储备有限、我们人生中还没有写过正式的论文呢,写得最正式的估计就是作文中的议论文了。”杨紫涵同学调侃道,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几番商量后,们分工合作,查阅文献资料、制作调卷、数据统计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具体到人,逐步推进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

  为了制作《青少年对重庆方言俚俗语认知及使用状况调卷》,同学们再三推敲,争取科学设置问题。“了解、知道、掌握,这三个词的层次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由浅入深的提问……这些都要反复斟酌,当时我们四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走廊边上探讨了一下午。”杜诗意称,经过数次调整、修改,最终发放出去了300份调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

  经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得出结论,“虽然方言俚俗语有着种种优点,但说重庆俚俗语的人群正在减少,城市规模越大,俚俗语受到的冲击越大,现阶段方言俚俗语面临的弱化、传承危机已不能忽视。”

  通过这次深刻而系统的论文写作过程,同学们都收获颇多。刘思蔚称,他不仅了解了重庆的地域文化,还重新回顾了山城的历史,“无论人类文明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方言俚俗语自身的魅力与表现力、以及带给人的家乡归属感,都是通过普通话无法代替的。”

  “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在某一个领域深入了解后,也许会打开新的方向。”杨紫涵表示,这次论文写作过程中,她负责在CNKI(中国知网)上查找参考文献,现在自己已会了怎样去查阅资料,迅速检索信息。

  看到学生们对这个选题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拿出了厚厚17页的论文,班主任老师邝伟表示非常欣慰。在他看来,虽然学生们的论文还不够成熟,但首次尝试能有这样的作品面世,已经相当不错了,“方言的应该从他们这一代开始,在普通话和网络用语崛起的大里,大家应该认识到乡音里面蕴藏的乡愁,方言不仅仅只是一种语音语调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推荐:

  

关键词:历史论文高中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