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历史高考最后冲刺的几点

※发布时间:2018-1-22 15:03: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临川一中杨建华 随着课改的深入,历史高考试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史学范式多样、学科特色彰显、背景资料丰富、题型创新不断。面对着一道道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试题,我们除了“大跌眼睛”之外,是不是也该有所、有所改变,尤其在最后冲刺阶段,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呢?以下就此提几点。 一、改变观念 首先,在当今特别强调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的大形势下,我们如果还抱着阶段斗争的观点不放,那教学和思想观念肯定会有很大的偏差。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在教学中完全“改头换面”,但必须有所“涉猎”,最起码使学生有一定的“概念意识”。 同时,对考纲指导也应重新认识。如今高考更是“远离教师考学生,远离教材考教材”,高考命题遵循考纲但又不拘泥于考纲,近几年这种题型还少吗?所以,考纲是我们备考的依据,但并非全部。在复习中必须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例如:考纲增加青铜器的手工技术,可是我们在复习中还应该强调青铜器是古文字的载体之一,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调整复习方法与策略 1.构建知识体系,更好的掌握和调动知识 在构建知识形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大划小”与“见微知著”相结合,从“大”处着眼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小”处着手可以微观聚焦每个知识点,只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才能完整的把握历史事物及本质规律。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渗透在试卷讲评和课外答疑中,更重要的是与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构建体系,只有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的方法、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更全面掌握知识,在调动知识时,才能更迅速、更准确。 2.注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主 最后的复习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得出新的结论,而不是甩开课本另起炉灶。而回归课本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明晰题目与教材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推理。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多联系,从不同视角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忌先入为主、思维定势。 3.重视主干知识的同时,适当了解“边缘”和“隐性”知识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材的偏角、死角挖掘考点的命题技术是否恰当,但几年来的教训让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所以,复习中一方面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另一方面适当的关注与主干知识联系很强的小字、注释、图表部分,更要有意识的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比如:了解一些传统的纪年方法,分封制时必须简单介绍一下法制等等。 4.要联系现实,但不追逐热点 文科综合测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为素材设计的,但热点问题在考试中仅仅作为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而存在。从历史学科而言,单纯找出一大堆“热点”,对历史备考毫无意义。我们在备考中应注重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尽可能的联系现实,但决不能追逐热点、押题猜题。 5.精心选题,能力训练 最后阶段,习题要有典型性,尽量选择一些背景材料新颖、能力目标突出、难易适当的综合性试题,杜绝那些偏、怪、难、陈题出现。习题不在多而在于精,“题海战术”已不适合新的高考形势。所以我们要重点训练学生对新意境题目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同时,通过新的背景材料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教材的融会贯通。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在当今沸腾的急剧变迁的时代里,面对一双双渴求新知的眼睛,我们都必须要做些什么,即使不成熟的,也应行动起来,这也是笔者撰文的主要出发点。 作者简介: 杨建华,著名高级教师,系临川一中高中历史学科把关教师,多年担任零班班主任,有丰富的高三教学经验,对高考有着独到的研究,主编过《临川考案·历史》等教辅资料,发表教学论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