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志的基本原则是“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主线是由节点组成的。节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点,是在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或具体的自然事件中发生的。节点的选择与采用,需要编者的慧眼,需要俯视资料,要有广阔的视野。节点分为七个类型,即事物的发端或上限,事物的结束或下限,事物的转折点,标志性事件,增加或减少,年代,国家政策、地方决策产生的变化。
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是“模排竖写”,即横分门类,纵写内容。在具体编纂中,由于资料等原因,横排门类只能做到“横不缺要项”,纵写内容,只能做到“纵不断主线”。
“横不缺要项”,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让编纂者感到最头疼的,是“纵不断主线”,何谓主线,主线在哪里,如何从浩繁的资料中找出主线,如何写出主线,从而达到“纵不断主线”效果,这些问题,从进入志书编纂开始,每一章每一节,包括概述、无题小序等,整部志书的全部内容,可以说,都涉及到“主线”的问题,会跟随着编纂者,如影随形,困扰着每一个编纂者。
主线是什么?主线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主线,所谓纵写内容,就是围绕事物发展、变化的主线,按时间顺序写,从事物的发端(或上限)写起,由古及今,由远及近,一直写到下限时间。
有的事物,其发展有一定规律,形成了起、承、转、合这样四个发展过程,那么写出这四个发展过程就构成了完整的主线;有的事物,其规律是发端、、结局,那就写出这三个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完整的主线。但事物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志所写的对象,局限于一个地方,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事物的发展杂乱无章,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那么其主线在哪里?答曰:在“节点”上。
何谓“节点”,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节点”。事物总是在发展,在变化,无论是有规律的,还是螺旋式的,抑或无规律的,都在发展、变化中,而发展、变化并不是抽象的,是在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或具体的自然事件中发生的。
在浩繁的资料中,找到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那个节点,将几个节点起来,就是事物的主线。因此,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节点,是写好地方志最关键的一步。找不到,面对浩繁的资料,一头雾水,不知从哪里下手;找不到,必然写不出条理,容易被资料的枝蔓所缠绕,造成主线不明,志文头绪繁多;找不出,容易犯“流水账”的错误,一件件、一年年的罗列,编者成为资料的奴隶。
因此,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主线,不仅是地方志编纂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写出高质量志书的关键。首轮志书由于历史跨度比较大,朝代的更迭、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波折,都具有明显的历史“节点”元素凸显出现,使编纂者可以较轻易找出历史发展变化的“节点”,写出主线。而二轮志书,断限多是二十年,十多年,甚至出现十年以下的时间跨度,由于时间短,历史发展的变化节点不明显,资料又多,特别是年复一年内容基本相同的工作总结式资料,使编纂者陪感困惑,主线在哪儿?节点在哪儿?找不到,或找得不准确,或没有找的意识,结果造成二轮志书中出现许多问题,如流水账式、总结式、年鉴式等等问题的存在。
首先,编者要站位高。编者不是资料的奴隶,而是资料的使用者,所以,不能仰视资料,不能平视资料,而要俯视资料。资料是编者的奴隶,编者决定资料的取舍,决定资料有无意义,根据需要,可对资料剪切,可揉碎后再拼接,可打乱后再整理。要把编者的主观性放大,把编者的无形之手放大,可以将资料攥于手中,收放自如。
第二,编者要视野广。编者一旦进入角色,就不受自己身份、地位的约束,而是一名超越于现实身份、地位的方志学者,地方的一切,包括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自己人情关系的,等等,所有的地情,都成为编者的研究对象,只有这样,编者才能放宽视野,既要看得远,从历史深处看当代,又要看得宽,又世界范围看身边。达到站在资料之外看地情,站在资料之内看细节,站在资料之上看历史。
第三,编者要眼光独到。编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将志书所写的内容对象化,所谓对象化,就是编者要将志书所写的内容当做研究、审视的对象,测试你的前世今生编者将自己的身份从对象中抽身出来,“我”与内容分离,这样,才能在不太长的历史时空中,捕捉、寻找历史的节点。否则,自已不能跳出来,当然就看不清内容。
编者要善于摒弃资料中呈现的某些流行但不恰当的观点。比如,部门工作总结中的肯定资料,部门报告中的当下认识资料,以及某些部门撰写的调研文章、前瞻文章等等,这些资料虽然有助于编者对资料的审视,但这些文章因为宥于当时特定的语境、特定的场合,不足于作为编者审视历史“节点”的依据。除非这些观点与编者思想共振,具有认识“节点”的意义。
第四,放在大时段历史中寻找“节点”。有的节点,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是历史的拐点。有的节点,没有明显的标志,淹没在资料的繁琐之中,还有的节点,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其历史意义。节点的发现,只有在长时段的观照中,才能发掘出来。
节点是事物发展、变化之点。支撑一个事物的完整性记述,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节点,才能形成主线。否则,事物的记述就是扁平的,没有主线,就没有纵深性,志书的要素就是不完整的。
第一,事物的发端或上限。这是必须要有的一个节点。事物的发端必须写,无论是精确到年月日的时间,还是朝、世纪、年代、季节性的时间,都要写出发端。二轮志书,要写出上限年份的这个节点。这是志书的基本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在志稿编纂实践中,许多事物往往在下限的编纂中出现问题,就是写不到下限。主要现象有:有的是事物刚刚兴起,在下限年份没有结果,所以就没有写;有的事物在下限年份与上一个节点相同,没有变化,也没有写;还有的下限没有资料,无法写。针对这种情况,编者必须不能以上述理由而不写。怎么写呢?刚刚兴起的事物,那怕仅几个月,也要写到年底有什么结果;与上个节点相同,没有发展、变化,事物没有结果,那就得写与某年相同,或写作基本无变化,如果有数字,就用数字表达下限的结果;下限年份没有资料时,必须补充资料,完成下限这个节点。
第三,事物的转折点。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总有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事物主线的重要支撑点,找到了,主线就有了。
我在写《市峰峰矿区志》概述时,关于经济部分的内容,面对浩繁的资料,如何找全区经济发展的节点,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功夫,经过研读资料,终于发现了一个重要节点:1996年10月,峰峰矿区界城镇一个小煤矿发生老空透水事故,造成相邻的峰峰矿务局国营大矿孙庄矿被水所淹,焦点专门作了报道,在全国影响很大。为此,峰峰矿区作出了关闭全区小煤矿的决定,从此峰峰矿区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煤炭产业陷入低潮。这个节点很重要,我抓住这个节点,对全区经济产业调整的这条主线找到了支撑点,写起来驾轻就熟。
比如新编《市志》,这是1993年地、市合并以后,第一部“大市”志。写近代商业,有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1906年京汉铁通车,铁取代水运,大运河旁的大名城商业开始衰落,近代商业开始起步。比如1963年8月,华北地区暴发特大洪水,这就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发生后,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市和地区开始每年冬春两季,征集大批民工,开展修河挖渠。
第五,增加或减少。事物的变化就是节点,增加与减少就是变化。比如写教育,学校和学生的增加和减少就是节点,写文化,文化站的增加或减少,艺术团体演出场次的增加或减少等等,都是节点。
第六,以年代为节点。有些内容,其变化是缓慢的,转折是不明显的,那就以年代为节点,每十年写一个节点,作为主线的支撑点。也可以每五年写一个节点,比如二轮志书写经济,可以按五年一个节点,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在时间上重合,利用统计数字,写出变化与发展的主线。
第七,以国家政策、地方决策为节点。国家政策、地方决策,对一个地区的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节点。比如1998年,国家出台取消“十五小”(小煤矿、小水泥、小炼焦等)的政策,对峰峰矿区的乡镇企业影响巨大,峰峰矿区开始实施产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
地方志的编纂,除了语言流畅精练,归类合理,观点正确外,更重要的是能抓住节点,突出主线,才能提高志书的品位。所谓著述性,更多的体现在编者对节点的选择,对节点的记述。一部志书,只有节点写好了,才能达到资料翔实、意韵饱满、亮点突出,个性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