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谭慧:薪火相传 勾画中国经济学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19-12-23 3:30: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9年5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经济研究·高层论坛2019”召开之际,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谭慧先生发来贺信,文笔秀美从容,细腻感人,娓娓道出了对张培刚先生的怀念,也书写出了中国经济学的一条发展线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前副所长朱玲研究员代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前副所长朱玲研究员谭慧先生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贺信

  感谢经研所邀请我参加此次盛会,由于本人身体不适,不能亲临此会,请见谅。本人也邀请我参加经研所建所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因与贵所有深厚历史渊源的老前辈张培刚先生。

  张培刚1913年,也就是106年前,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随家人放牛、砍柴、插秧、割谷等劳动,亲身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和农业劳动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志愿要改善农民生活、改进农业耕作寻觅一条出。二十世纪初叶和中叶,国内军阀年年混战,外侮日亟,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亡我益炽,“五七”、“五九”、“五卅”国耻接连不断。先生常常自问: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近百余年来,为何屡受,任人宰割?这种、民族危亡的情景,日益促使他发奋读书,从无懈怠地探索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途径。可以说,这是先生日后形成的人生观和学术观的最早根源。

  1934年6月,张先生武汉大学毕业,因成绩优秀,被选送到由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前后共6年。陶所长十分重视社会考察,反对泛泛空谈。张先生进入研究所,陶所长分配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该所在1930年由陈翰笙、王寅生、韩德章、钱俊瑞、张稼夫、张锡昌诸位先生主持,所进行的规模比较庞大的“清苑()农村经济调查”资料,并写出研究报告。该项调查资料涉及一千五百余户农家,一户一册资料,堆聚了半个小房间;调查内容丰富细致,在国内却属不可多见。在老同事韩德章的指导协助下,他们两人又到城区和清苑四邻乡村作详细的补充调查。于1935年底完成了《清苑的农家经济》研究报告。张先生1934年6月至1941年,也就是他21岁至27岁在该所工作的6年中,足迹遍及、浙江、广西和湖北的乡村、城镇了解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先后撰写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和《浙江省食粮之运销》三本专著,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他还在《评论》、《东方》、《社会科学》、《经济评论》等刊物发表了40余篇论文。

  张先生是属于我中华民族,历经,力求民族和发展时代的知识。他们那一代有志之士相继走出国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寻求救国图强,探索变革和通往现代化的径。1941年张先生考取公费留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当他面临博士论文选题时,他想到战后中国必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一复杂而迫切的任务。遂将“农业与工业化”作为论文题目,全神贯注,极其认线月写成《农业与工业化》英文论文稿,当年他32岁。这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系统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专著,是一部探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转变为民富国强的工业国家,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张先生本人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该书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和“大卫·威尔士”,并被列为《哈济丛书》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9年美国再版。中文版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首次出版。张先生说:“读书使我获得知识,但是,如果没有我青年时期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没有我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六年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如果没有一颗始终炽热的爱国,我是写不出这篇博士论文的。”

  由此可见,张先生的这篇博士论文,受惠于在陶孟和先生领导下“不泛泛空谈,重视调查”,6年的实地考察是奠定此篇论文重要的实践基础。

  遥想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道问题上,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场“以农立国”抑或“以工立国“的辩论。一条是主张复兴农村,另一条是主张开发工业。a型血人的性格后来有一些学者撰文提出第道,主张在农村兴办乡村工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在帝国主义下,都市现代工业难以发展起来,所以只能采取在乡村集镇开办小手工业或乡村企业,慢慢发展后就可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1934年秋冬间,张先生写了一篇“第走得通吗?”(载于《评论》1935年2月第138号),与撰文主张走第道的教授学者们展开辩论。文中张先生明确表示了第道行不通。他写道:“……诚然,农村工业是分散的,但经济的压力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说农村工业易免去飞机的轰炸则可,说能免去帝国主义经济的与,就未免太不认清事实了……。”此文发表后,不知者以为必出于有资历的学者之手笔,岂知,张先生当时还是一个才出大学校门,刚进研究所血气方刚仅21岁的助理研究员。后来,当他在一次会议上见到撰文主张走第道的郑林庄教授时,心中尚有文笔锋利之歉意,郑教授却当面对他初生牛犊之勇气给予鼓励。

  日月嬗递,韶光易逝。当文化结束,张先生盛年蹉跎整整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先生早已年过花甲,因中国,引进市场经济理论,被经研所借调,在该所编撰《经济学辞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当时该所负责人许涤新,曾发商调函,望华中工学院支持将张先生调至经研所工作,华工以要办综合大学为由,未果。他回到华工筹建经济学院。晚年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为了推动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理论,1992年我们成立了“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基金会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迄今已开展了七届。2018年又增设“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共已励了几十位在发展经济学相关领域做出突出研究的国内外老中青优秀学者,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基金会还举行系列和学术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设立张培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在张先生家乡红安县县一中开展资助贫困学生已近200名的公益活动。

  张先生2011年逝世,享年98岁。他把希望寄托于后来者。所以我们希望青年学者能踊跃参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的评选申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无数星光璀璨的名字以星宿炫目之美镶缀于历史之中,薪火相传。张先生毕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要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勾画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蓝图。我衷心祝愿此次庆典活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