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再次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网报道,10月24日,本次全国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蔡昉,“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这是一个不恰当的”。
不少认为,要求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在读期间撰写、发表论文,是教育部门的统一,因此,应由教育部门出面取消。而其实,这是高校自己谭凯的妻子的,由教育部门统一要求高校取消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的并不合适,而且也不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只有基于学校自主办学,来治理目前发表论文所产生的“论文乱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引导高校转变教育,建立新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
研究生和本科生撰写、发表的论文分两种性质:一是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毕业论文要通过答辩,但并不要求发表;二是研究生、本科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学校自己作出的,比如,把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答辩的前置条件,把本科生发表论文,作为评优、研究生推免的评价指标。
讨论取消撰写、发表论文的,于是也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近年来部分呼吁的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要求,由于这一要求,是国家授予学位的基本,要取消需要国家层面统一布署,学校并无这方面的自主权;二是取消研究生、本科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这属于学校自主权范畴,教育部门所要做的是引导学校形成科学的育人,用好办学自主权,但学校的要符合育人的规律,不能偏离育人的目标。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教育,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同时,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从中可见,教育部强调对研究生平时的学术规范教育,以及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今年4月,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这就是学校利用自主权调整培养要求。
理解对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是学校的自主行为,才能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高校之所以要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高校发表论文的数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平时课程教学要求不严的问题,希望通过要求发表论文,来保障培养质量。这也是高校这一得到部分支持的原因,担心如果取消发表论文要求,培养质量更难保障。要解决这两方面问题,需要对高校办学的评价,引导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进而高校才会调整对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求。
从自主办学角度看,由于人才培养属于教育事务,因此,有关培养方案、培养标准的制订,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负责。如果学校有这样的教育和学术管理机制,那么,有的学院、学科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熊丙奇)
面向未来,应当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民间友好事业不断发展,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百年征程之后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立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艰苦奋斗攻、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放射出新的时代。
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广泛持续的参与选贤任能和事业发展的连续性,有效避免了“人民只有投票时被,投票后进入休眠期”的局面。
漫长行政链条所带来的基层政策执行偏差一直与国家治理的历程相伴,农村地区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最后一公里”困境,乡村示范项目评比则可以帮助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投入和科研项目不是科技,不应将其作为科技评价的“”或加分项;恰恰相反,要将其视为科技的“分母”或减分项。
要根据最新人口发展特点,构筑与大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特点相适应的高质量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物质生活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但共同富裕不仅指经济上共同富裕,也包括人民对、文化繁荣、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追求。
每一种的形成,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线
将节粮减损、餐桌浪费等纳入“粮食安全保障法”并加快立法进程,建立爱粮节粮检查、投诉、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等制度,并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不断完善反粮食浪费法律法规体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以经济、社会、治理为重点,全方位推动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将区际利益协调过程按顺序分解为一系列小程序,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制,细化机制的构建使得利益协调有章可循,从而保障利益协调过程的规范性及最终的有效性。
共同富裕,需保障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通、进一步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径。
信息高速公可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信息联通,信息进村入户打破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从多个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党的以来,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一直在推进系统性的重大。耕地的治理体系属于其中重要一环,需要在价值内涵、体制机制、治理工具等层面响应新时代的要求。
中国道是一条利用资本并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中国道充分发挥国家的双重功能,表现为动力、平衡和导引等作用;人民是中国道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引导和规范资本和国家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将更加错综复杂。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强化创新引领、布局先导产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从六个维度与“四个自信”深度同构。
在全国广泛动员开展的精准识别“回头看”重要举措,是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创新,在国际范围内也属首创。这一举措充分保障了扶贫开发的精准性,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