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我是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宣传月系列|洪亚臻:师者永远在上!

※发布时间:2019-1-4 8:49: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授业解惑”成为教师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选择当教师,就是选择了一生不断的职业。是的,在我三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名词,更是打拼一项事业的过程。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师者,永远在上。在这上,我获得了学历提升的快乐;经历了观念的;感受了专业的;亲历了坚守阅读的;享受了教育写a型血人的性格作的愉悦。

  20世纪80年代初,我毕业于福州幼儿师范学校(现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0年代初参加大专自考,如愿获得了学前教育大专学历。在那个年代,一名专科班毕业的幼儿园老师可算是令人敬佩的。哪知时过境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已难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作为一个区域的专业引领者,一种专业危机感油然而生。本以为有了学前大专学历已经超越了不少基层教师学历、尚能主持全市教研工作的自己,又一次感受到学科知识狭隘、理论水平有限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投入到高考的行列中,并有幸进入福建师范大学再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顺利获得毕业证书。那时,心里着实感受着“四十不惑”的喜悦。

  通过三年的本科函授教育,大量的理论课程对我的故有思维以及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剧大冲击。特别是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为自己后来的教研活动中对教与学行为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指导一线教师如何观察、分析和评价幼儿活动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大专自学考试到本科函授毕业,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理论更加丰富了,对教育现象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此间,正值南安市作为泉州市幼儿园课程实验,全面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面简称《纲要》),学历的提升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也增强了自身专业引领的底气。

  “教育最根本的是观念的。对实践者而言,观念的是最难的。当实践者在的实践中不断,观念的就会慢慢地被抚平。”这是我参与并了我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由衷体会。南安,作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区,南安市教师学校也被授予全国首批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学校如何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对区域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来说至关重要。由此,我时常有机会获得来自省级、国家级专家和学者的最前沿的信息和最先进的教育。在这过程中,我有一种由“”之痛到“”之后充实丰盈的感受。因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下,无论你是参加研讨活动或聆听专家报告,你都会感受到教育视野开阔了,对教育的理解似乎也豁然开朗了。

  一场场报告、一次次研讨,令人耳目一新,不仅让自己对整个基础教育方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让自己从习惯于以幼儿园的层面思考问题转向整个教育层面,从而看到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当前的教育动向。特别是透过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问题,反观学前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就更加能够理师反复出现的教育行为问题了。正是经过无数次的学习与,我有了教育的,洞察出中基层教师“穿新鞋走老”的现象;有了专业的力量,引领基层教师转变观念、走出老、改变行为,从而坚守课程的目标——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

  回想起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从刚毕业的学着教,到成为一名教研员,无论是理论的更新,还是视野的拓宽、思想的进步,都得益于阅读。我认为,当你把教师这一职业与阅读相伴时,你就会感受到阅读对的。因为,“阅读可使人明察秋毫,敏思睿智”,而且阅读形式是一种十分、简便、充满选择空间的内涵补给行为。自2001年9月《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教育一直马不停蹄:先是《纲要》的学习与贯彻,接着是《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面简称《指南》)和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学习与贯彻,幼儿园由此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课程。即从盲目热情的到沉思冷静的回顾与总结;从“高大上”和流于形式的教育研究,再回到“基本元素”、找准“真问题”的研究;从学科教学的研究,再到整合性下的教学研究;从关注教的研究转向关注学的研究;从“课”的研究再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研究……所有的、改进,不仅需要有专家的理论引领,还需要有教师自身孜孜不倦的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初期,我和同事曾一度忙碌穿梭于幼儿园教研活动,无暇阅读,时间一久,大家都有着“大脑快要被挖空”的危机感,由此意识到阅读要面与点结合,不仅阅读教育以外的书,还要重点关注一些专业的书。比如我校老师,人人先后阅读了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于丹的《论语》、媚的《静悄悄的》……这一本本书籍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营养品,也是一种享受。此外,一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就会光顾书店。后来,也学会上网淘书、购书。如今,在床头放一本书已成为我的习惯,最享受的是用红色笔将最受的部分标注出来。时间比较充裕时,我会一边阅读一边记载,反之,会找个时间把标注的部分采撷下来。常听到老师说没时间阅读,即使是幼儿园订的也很少翻阅。我告诉他们:在床头放一本书,睡前半小时阅读,渐渐地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教育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对理论的研读。几场通识培训、专家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我的包里,《纲要》和《指南》是必带材料,每次研讨活动都是一次《纲要》和《指南》的再度阅读与深刻领会。

  教育写作是提升专业素质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更多停留在感性上,而加上教育写作,才能提升做的成效,使实践更加完善和更有意义。很多教师习惯于“做”的过程,常常忽略了撰写,以致一些好的做法得不到提升,由此缺失了形成自己理论的过程,也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当然,也不是哪个人生来就会写作的。1991年秋,我因工作需要,从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位教研员。那时候,每年的工作里会有一次教育教学文章的评选和推荐,这是一件令最我感到头痛的工作!因为当时我对于如何撰写的理解还很有限。如此这般,自己又如何准确地评判文章的优劣?刚主持工作的第一个年头,按过去的惯例,我们把这一工作委托给一位当地有名气的教师,但仍有不便,辗转反侧觉得依靠别人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己学会看、学会评才是根本。于是,我和同事们从阅读开始,并模拟的文章结构尝试撰写。通过多看、多写,不仅完成了每年一次的文章评审,也初步学会了怎么去梳理和提升自己的感性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我第一次在CN刊物上发表了作,随后一篇文章获得省室论文评选一等——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写作的成功愉悦。这一感受对我后来的撰写有着极大的动力。

  随着教研活动不断深入,教研氛围越来越热烈。我们发现每一个活动现场都能引发教师颇多富有新意的思考。每次教研活动结束,我和同事们时常感到余兴未尽,觉得可以“趁热”将个人的一些感受好好梳理一番,也作为个人的经验积累。就这样,每每上午有活动研讨,下午便成了我们“做文档”的时间。这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大家都感慨“时间不够用”。久而久之,这种梳理和总结也就成了习惯,渐渐地,不仅撰写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撰写”也成为个人的习惯。回顾撰写的成长历程,无非就是两点:常看、常写——就这么简单!后来,我和同事们常把这一深刻体会与幼儿园教师分享,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这一,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撰写热情,也营造了积极撰写的氛围。

  回顾38年的教育生涯和个人专业成长,个人感触最深的是:一定要不懈于“专业”!当然,也只有当你把职业看成事业,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这一工作的意义和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