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院长涉嫌多件学术造假 在已发表文章PS自己名字

※发布时间:2020-8-30 7:14: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已发表的论文竟然被“偷”了!近期,美国圣易斯大学麻醉系教授陈宙峰居然碰到这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

  匿名邮件称,河南新乡医学院药学院现任院长杨俊把陈宙峰曾经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PS”上自己的名字后,附在其简历中,牟取利益。且有确切材料为证。

  真有如此剽窃之人?之余,出于好奇,陈宙峰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利用自己的空暇时间对杨俊的信息作了些搜集。

  “美国圣易斯大学教授陈宙峰有个有趣的发现。”3月4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发给《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一封邮件中称。

  这封邮件同时记录了此前饶毅和陈宙峰的部分通信内容。“这是杨博士在求职过程中发给应聘单位的PDF版简历。真大胆,真有想象力,真让人!”记者看到陈宙峰在2月28日发给饶毅的一封信件中曾如是说。

  随后记者通过邮件联系到了美国彼岸的陈宙峰。原来,陈宙峰在今年2月26日收到一封匿名邮件。发件人称陈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被偷了”。

  “文章已经发表了,如何偷?”一开始接到邮件,陈宙峰并没有往心里去。他觉得何况这位者并非实名,举报信息难以相信。

  然而,者接下来的另一封邮件却让他彻底了:“居然有人用如此而大胆的方法剽窃了自己的论文!”

  他看到,自己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衍刚发表在英国《自然》上的文章“A 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mediates the itch sensation in the spinal cord”(以下简称“A文”)居然被一位叫做杨俊的人堂而皇之地将作者改为“杨俊、孙衍刚和陈宙峰”,附在其求职资料中行骗获利。

  《中国科学报》记者对《自然》相关文章检索后发现,A文署名仅有孙衍刚与陈宙峰两位作者。文章刊号为2007年8月第448期,编号为06029。

  然而,者提供的PDF资料却存在明显不同之处。A文原来的两位作者竟然变成了三位,两位原作者的姓名之前凭空出现了一个叫做“杨俊”的人,此人还在作者介绍处添加进去自己所在单位“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最终把自己成该文的“第一作者”。

  随后根据陈宙峰提供的线索,记者从长沙市技术升级公共服务平台上找到一份“杨俊”的简历。简历中,杨时任湖南康普医药研究院院长、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在简历中所涉及的25篇英文文章中,该篇同名文章赫然在列。并且杨在“作者排序”一栏中将自己写为“第一”作者。

  尽管这位“杨俊”在简历中并没有提到A文中的“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但其简历中其他14篇文章的通讯地址均指明A文剽窃者就是此人。

  对此旁若无人式的“拿来”之余,陈宙峰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搜集关于这位“杨博士”的相关资料。

  继续调查发现,2006年到2010年是杨俊的一个“高产期”,他先后在各类英文期刊上发表了24篇文章。

  除了2007年的A文以外,陈宙峰发现杨俊以第一作者身份于同年发表在《神经科学研究》(Neuroscience Research)期刊上的另一篇文章曾因涉嫌造假而被该刊公开撤稿。

  记者看到《神经科学研究》给出的撤稿原因是:“已发现本文含有对小干扰RNAs序列的不正确描述,相关实验不可能被重复,上述实验不可能得出本文给出的序列描述。本文严重地了科学出版系统,科学界对此持强烈态度。”

  与此同时,记者通过Science Direct检索后发现,B文原在的页面已经被打上鲜红的“RETRACTED”(撤销)标记。

  然而,在长沙市技术升级公共服务平台上杨俊的简历中,B文却同样赫然在列。这份简历也列举了发表在2010年的一篇论文,还有杨俊于2010年获得的项。

  “太雷人了!杨俊居然还在他的简历里把这篇文章列出来。这种搞法,我在学术界里还是第一次看到!”陈宙峰惊叹地对本报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经科学研究》所公布的通讯作者地址中,杨俊的通信地址之一便是A文中的“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而另一通信地址则是省菲尔丁大街,作者中还有该省圣-吕克学校的一位学生志愿者。

  同时,陈宙峰还发现杨俊发表的一些文章还存在“抄袭”的现象。“他很有可能同时出两篇内容相似的文章,然后投往不同的刊物。”陈宙峰在分析了十来篇杨发表的文章后说。

  “他的就是用一种物质去替代另一种物质,或者就是对文章中的数据稍作修改,使两篇文章看起来不同。”陈宙峰说。对杨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确实存在结果雷同、内容相仿、数据接近的现象。仅以以下三组文章为例:

  今年1月份杨在《神经肽》在线上的文章“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xytocin and pain modulation in headache patients”与其2012年9月发表在《多肽》在线上的文章“Effect of intranasal arginine vasopressin on human headache”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杨俊现在所在单位河南新乡医学院抗神经病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项目。其中,前者的研究对象为“催生素和疼痛机制对头疼患者的相互作用”,后者研究对象为“鼻内精氨酸加压素对人类头痛的影响”。“尽管是两个不同的实验,所用的实验数据有很多相似之处,文章的很多语句都完全一样。”陈宙峰说。

  此外,通过把近年来杨俊在英文刊物上所发表文章和他本人在早期第二军医大读研究生阶段所发表的中文文章进行对比,陈宙峰还发现,杨英文中的很多研究内容如C1、C2、D1、D2中关于精氨酸、镇痛等内容与其上世纪十年代的研究存在相似关系。“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文章毫无新意,都像是重复发表十几甚至二十年前的知识。”陈宙峰这样评论。高粱地儿野炕头

  

关键词:教育论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