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农村科技封面文章:农业科技金融难局求解

※发布时间:2017-6-21 9:47:0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已然步入攻坚阶段,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也已进入深水区。在加快经济转型的大变局中,如何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如何破解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如何实现科技、资金、人才等现代管理要素的聚集?如何顺利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些问题成为了困扰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顽石与坚冰。

  拆解这一系列难局需要密钥。在我国科技金融理论的创始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赵昌文教授的视野中,科技金融能够有效将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与金融这一“第一推动力”结合,实现第一竞争力,从而推进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由此看来,科技金融难局的破解,对于加快科技的快速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这样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最活跃的生力军,它们身处逆境,没有优势,唯一的出就是创新。以美国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的70%来自于小微企业,还有统计表明,小微企业的人均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以上。

  尽管如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屡屡碰壁。事实上,在科技如何与金融结合的问题上,困扰的不只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受制于收益与风险的权衡,金融机构也存有不小的困扰。“碰到吸纳了新技术同时具有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提出融资需求,银行会显得犹豫。”南京银行苏州分行副行长殷志东坦言。企业的技术先进性怎么样,产品市场适应性如何,产权股权有没有吸引力,组织架构是否合理,研发团队是否稳定?这些都是银行回应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科技金融不能光靠行政指令、一腔热情,只有做到风险可控,才能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会受挫,科技金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州市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周勤第认为。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大银行居多,小银行太少,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少之又少。现在国内加起来不到500家银行,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占据了将近60%的市场份额,十几家股份制银行所占份额也在逐步增长,真正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的银行很少。

  起步于2009年的“科技支行”模式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为破解科技金融结合难提供了一种思。科技支行通过引入科技专家把关解决了“技术盲点”,通过创新经营机制来分担风险。

  苏州德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于科技支行的一家科技企业。“3年内实现上市,以高速发展的业绩回报了银行的眼光。”说起企业发展,德华生态科技的总经理杜建强难掩激动之情。就在1年前,他的公司还处在最困难时期,为了能给员工发上工资,甚至不惜去借高利贷。“我们能够绝处逢生,归功于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雪中送炭的300万元贷款。我们把科技支行视为成长中的好伙伴,只要有合作机会肯定会第一时间考虑他们。”

  徐义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开展了创新探索。自2009年1月成都设立全国首批两家科技支行以来,杭州、、武汉、深圳、无锡和苏州等地都相继出现了科技支行。科技支行可以说是科技银行的雏形。在美国,硅谷银行针对满怀抱负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以及那些贷款无门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我国的科技支行借鉴了硅谷银行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

  徐义国:我总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专门的银行贷款评审指标体系。鉴于科技支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的特点明显不同,为了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科技支行设立了单独的审贷流程,建立了不同于传统银行贷款的专门评价体系;二是派驻科技专家进入银行贷款评审委员会。为了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认知和准确评价程度,科技支行均与当地科技部门合作,引入科技专家介入;三是开展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主的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科技支行将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作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主要金融创新产品。企业利用拥有的知识产权向银行质押获得贷款融资,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不能提供固定资产而不能获取银行贷款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所获取的资金有助于企业科技的和更专注于研发活动,起到了良性循环的效果;四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经营模式。科技支行在开展业务时,还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为企业的服务质量;五是建立单独的贷款风险度和风险补偿机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较快、资产以知识产权轻资产为主、经营波动较大、经营风险较大的特点,科技支行设定了较宽的贷款风险度,有些支行不良资产比例可以放大到3%。同时,各地还提供资金支持,与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徐义国:首先是监管和考核制度有待突破。银行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受到现有监管和考核制度的,很难实现突破性的创新。虽然2009年银监会和科技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尽职和惩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还是存在操作上的问题,如何界定银行发贷人员的“尽职免责”在具体业务实施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而无法操作。由于受到贷款发放的,银行工作人员对于发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同时科技支行贷款发放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另外,科技支行的不良贷款核销也存在困难;其次是贷款风险机制尚未建立。现有科技支行的贷款风险主要是由地方来承担,距离构建多方面的银行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目标还很远,了科技支行的长远发展;第三,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不能有效对接。缺乏专业的服务于科技发现、定价、评估、转移的专业化中介机构,造成了金融服务链条的断裂与低效,尤其是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方面的机构的缺乏,了银行开展服务于科技型中下企业的贷款业务;第四,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健全。科技支行面对的对象和业务与银行传统贷款的显著不同,银行工作人员对于传统贷款业务的抵押物品,如土地、厂房、机器等的价值评估比较准确,但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抵押物品,如专利、商标等把握不准,从而也影响了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速度和数量。因此,有待于建立适宜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银行贷款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2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强调,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部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要在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推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试点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指出,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由21个部委酝酿一年的“国家科技金融战略”整体框架成型,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金融体系密切结合,形成科技、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对于科技金融工作目前面临最大的优势,赵昌文认为在于科技金融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相互促进。科技金融工作是一项关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的极端重要的工作。目前,科技金融工作在基层创新的基础上正不断完成顶层设计。从《国家中长期科技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到国家科技“十二五”规划,再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都体现出了对科技金融工作顶层设计的不断强化。与之相匹配的是,2011年以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在全国十几个高新区铺开,科技金融基层创新层出不穷。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政策支持以及基层创新中有所缓解。但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往往周期长、风险大,而金融机构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对记者说。

  企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分散的农户。因农民居住分散,风险承受能力更弱且缺乏有效抵押物,长期以来,农民以及农民合作组织更是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也难以享受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

  另外,农业科技的情况也不是十分理想。“据教育部统计,近年全国67所农业高校每年承担着2万多项科技项目,产生8000多项科研,获得专利3000多项,推广转让的800多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励400多项。但线%,而形成规模的则不到30%。”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海芹说。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科技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很多地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制于资金的短缺而有名无实。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看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是主题,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两个翅膀——金融与科技,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产业、金融和科技三位一体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才能迈向现代农业。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开始已经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农业企业和农户技术创新活动的逐步增加,使得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需求量迅速扩大。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长期滞后已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创新。

  对此,赵昌文认为,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既包括公共金融,也包括商业金融)的作用,构建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科技配置,促进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宋玮: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不仅能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且可以合理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金融如何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是当前金融发展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宋玮:首先,要丰富涉农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明确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除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等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应该鼓励诸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涉农金融机构的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服务全面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其次,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农业科技贷款。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优先贷款部门,从政策层面对商业银行发放“三农”贷款尤其是农村科技贷款给予积极扶持。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服务网点及信贷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向农业科技创新业务倾斜,从而增强各金融机构对农业及其科技进步的金融支持。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第三,要完善农业信贷支持体系;第四,要加快农村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加快农业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农业企业提供更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的机会,增加农业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吸引更多的愿意在科技创新领域投入的风投和私募基金进入“三农”领域;第五,要创新农业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发挥农村金融在农业产业链发展和整合中的作用,应根据农业产业链中不同环节风险和收益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薄弱环节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第六,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不仅影响该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宋玮:金融机构之所以审慎介入,就在于风险控制问题。而风险问题的背后体现出来的就是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贷款的时候看重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流,二是信用支撑体系。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金流往往不确定,也缺乏完善的信用支撑体系。所以,急需构建体系,也可以通过建立联保机制,通过信用的集合机制来缓解风险控制难题。另外,也需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构建更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产品。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需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实体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治理结构。

  宋玮: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对于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都是有好处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整合整个供应链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通过整个产业链的相互关联,可以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同时,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也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虽然目前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还存在诸多不匹配的问题。但令人可喜的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正在不断涌现。

  “融资难不解决将影响整个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认为,“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离不开资本要素。”作为一家承担服务“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农行浙江省分行在服务产品、方式、利率政策等方面创新服务,走出一条支持现代农业的新子。

  “当公司正为缺少启动资金犯愁时,农行简化操作流程,仅3天时间就发放了200万元贷款,我们购买育秧盘等春耕备耕物资的资金就有了着落,还能顺利开展1000亩‘鳖稻共生’生态农业项目田间工程。”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根连高兴地说。

  这只是受益于农行创新金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例子。近年来,农业银行通过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农业银行已为全国244户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授信总额97.49亿元,贷款余额68.12亿元;已与全国6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农业银行支持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入驻龙头企业超过4500家,推广应用新技术超过5400项、新品种超过8000个。

  在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北,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的步伐也走在了前列。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对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量身设计了“公司核心资产抵押+公司”的贷款模式,支持其做大做强。同时,针对企业收储资金压力、融资成本高等困难,银行还采取限时服务等制度,对农业科技项目的信贷审批建立了“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组合信贷产品,对农业科技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在信贷额度受限的大背景下做到“有保有控”,对涉农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的优先发放和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

  除了银行的创新探索,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也在寻求农业科技创新和的新途径。今年,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学校的科技交予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管理,由公司组装集成。目前,已策划推广蛋鸡新品种“农大5号”。这将是一种的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科技形式的新探索。

  “银行贷款对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来说,不是很方便,门槛太高。”天津威泰柯光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阴弘在被问及企业如何融资时说,“目前公司还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融资目标是200万。银行更多的还是抵押贷款,和我们的实际能力有出入,我们更倾向于股权投资。”

  “银行贷款,看的是企业的现在;我们看的是企业的未来,包括团队、技术和成长性等。创投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做银行不能做的事,让企业创新不差钱。”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化创业投资机构之一的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总裁说。

  对此,德生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远也表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光靠银行不行。银行主要看资产的有效性,看企业过往的业绩;而股权基金、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是看企业的成长性。这种价值观的不同,正好形成互补。”

  在科技金融体系中,风险投资是重要的股权投资力量,不仅提供资金,还能依托专业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针对性、贴近式增值服务。这就决定了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体系中最活跃、最有效的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将目光投向了农业。“现代农业投资产业发展潜力大,自然也受资本青睐。”深圳基石创投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总裁王启文评价道。在他看来,农业天然的特殊性和弱质性让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相反则呈现出一种投资不足的发展态势。

  作为国内首支农业科技领域私募股权基金——中农科产业发展基金的执行合伙人,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饲料研究所所长蔡辉益认为,大量的农业科技项目具备非常好的投资前景,中农科产业发展基金的专业运作就是要让更多的农业科技实现与资本的对接,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来资助农业发展,打造中国的“农业科技硅谷”。

  目前,农业项目受到资本市场认可度逐渐提高,据统计,在国内52家农业上市公司中,具有股权投资基金背景的企业占比高达30%。2011年以来,新设农业方向的股权投资基金共38只,其中公开披露规模的22只基金总计募资额达216亿元。2011年风险投资行业投资农业类项目139个,较2010年增长49%;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计完成投资交易680起,披露金额的606起案例共计投资197.85亿美元,现代农业获得43笔投资,涉及金额达472亿美元,排在总投资榜第六位。

  对于资本市场对农业领域的青睐,赵昌文认为,资本市场既能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直接融资,如农业科技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也能通过间接支撑(如为创业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为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应向农业科技企业适当倾斜,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发行农业科技贷款债券,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开办“新三板”试点等。

  作为长期从事投资的兆华世纪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陆军伍对挖掘具有投资价值的领域具有独到的眼光,他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也非常关注。

  陆军伍:由于我之前没有从事农业这个行业,还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但是由于我身处市场一线,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那就是我身边搞投资的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关注科技创新,甚至有些企业家就自称是“农民”。我相信科技的很快就会到来,即将要喷薄而出。而恰恰很多科技的创新正是来源于一线。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一线的创新实践。

  陆军伍:科技从书房市场,最根本的就是依靠投资。投资是将不同的要素通过投资家以及企业家非凡的创造力重新组合的结果。风险投资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应该伴有高效的管理和优秀的商业模式。我认为,要看重私人投资行为。就投资而言,是最接近科技创新,更加原生态的投资行为,需要极端的私人化。而科技创新恰恰需要投资者具备非凡的眼光和非凡的胆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需要具有赌博的。所以,我认为谈科技与金融结合,首先应该将“科技”二字分开对待,“科”更强调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建立主导的投入机制,而“技”则应该交托市场,依靠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来推动科技实现产业化。

  据统计,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私人投资农业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了54%,其中美国达到了52%,而在2009年,我国的这一数字只有11.6%。这样悬殊的差距说明,我国应当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这将为农村农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据报道,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内第一只国家级农业产业基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总规模40亿元,存续期15年。该基金的设立,是我国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方式的又一次探索。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资本实力,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农发基金将市场化运作,强调政策导向与市场经营的有机结合,以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对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将意味着新一轮的农业社会资本投资热正在兴起。

  新技术着资本集聚引发的产业升级,金融业也期待着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富增值。只有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犹如高度契合的齿轮,才能驱动着创新发展提速。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