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肿瘤生物学》撤销中国学者107篇论文的事件,引起各方广泛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讨论维度,就是今天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研评价?
如果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们的科技水平与科技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科研评价上引进并主要参照人家的标准(主要是标准)的话,那么,现在是到了该自信自立的时候了。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家搞科研,或者说中国科技界的科研导向,就是国外科学家的研究,哪个研究方向热门,中国科学家就立即跟上,美其名曰“入主流”。应该说“入主流”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极端——凡是人认可的,中国科学界一定认可;凡是的科学评价标准,中国科学界就奉如圭臬,这样就会偏离搞科研的最终目标。比如,国内学界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英国《自然》、美国《科学》和SCI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过度,就是典型的表现。
当然,我并不是一概否认发表论文的合和必要性。必须承认,以在国际高端学术发表科研论文、以发表的科研论文在一定期限内是否具有较高的被引次数,来衡量某些学科、某些领域的科研工作,是可行的、有效的。比如在基础科学领域、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高端学术论文和高频率被引论文是说明一个科研人员的实力和价值的最好方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把发表高端学术论文和高频率被引论文的要求指标化、制甚至体制化,那么,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灾难,而且也是在上矮化自己的典型表现。现实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由此产生的弊端:没有高端论文,职称将与你绝缘,科研项目将与你绝缘,人才称号将与你绝缘。比如在医疗卫生领域,即便你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患者眼中妙手回春的神医,如果你没有高端论文,你也很难评上主任医师。当然,这并不是为那被撤销的107篇论文找理由,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原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实事求是承认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仍高于我们,并且向他们学习先进技术,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同时地意识到,向学习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自己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这个根本目标,而不是为了一味花费纳税人的钱去博取科学界的所谓“承认”。如果我们在为什么搞科学研究这个根本问题上认识模糊,在科研评价的导向上不能自信自立,那么我们就只能还在型、模仿型科研的老上打转转。
事实上,很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不是SCI论文及其影响因子能够衡量的。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很多核心技术、工艺、配方等并非所谓的“国际前沿”,发达国家甚至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掌握进而视为绝密并垄断的核心技术,很多我们并没有掌握,而解决、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问题所需要的并不是高大上的“高端论文”,甚至攻克这些核心技术都不具备发表“高端论文”的资格——因为人家早已攻克,它们早已不是“国际前沿”。当然,绝密高技术是没有人傻到拿出来发表的。
比如芯片技术,多年以来,中国芯片进口额一直超过石油,长期居中国各类进口产品之首,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芯片核心技术还不过关。再比如机器人技术,中国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但却不是机器人制造强国,机器人四大核心关键部件——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和控制器,目前主要是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售价在我国大多为原产地售价的两倍以上。
上述这些高技术是世界科技前沿吗?显然不是。攻克这些技术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吗?恐怕很难。攻克这些技术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而且我个人认为,要是中国科学家能攻克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比获诺贝尔都要有价值得多。因此,我们要打破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要以为不是国际前沿科技就没有价值,就不值得做,事实并非如此。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当然重要,但攻克并自主掌握不是国际科技前沿、但却具有核心价值的高技术和工艺,对于中国的发展仍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要把基础科学评价与应用科技评价分开,不能一刀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一定是在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解决中国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也就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在进行科技评价时,一定要务实,要管用,要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要,对于突破性的国际科技前沿技术,我们当然要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对于那些不是国际前沿但却是“卡我们脖子”的关键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攻克这些关键科技和工艺,同样应该得到应有的评价。正如习总所言,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那么,科研评价方向和旨归到底在哪里?站在国家利益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就是要求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首先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让国家强盛,让人民幸福。在此前提下,争取引领世界科技前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让自信、自立、务实成为重建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共识。说到底,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为促进科研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成为科研本身的目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