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的创新性产业不多,且主要以模式创新为主。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的新优势。
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关键技术有限,在诸多领域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某些产品被“卡脖子”只是直接表现,更深层次的根源是,我们在创新的和机制上被卡住了脖子,影响了创新能力。
科技金融体系尚需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企业对短期内无法获利,或是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的前沿研究和未来可能的性技术,普遍投入热情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科技政策与具体实施不配套的问题。今年《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加大科研团队的自主权。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受到工资总额的,导致政策虽好,落地却难。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科研机构和高校日趋严重的人才流失。
对关键领域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比如芯片这一领域,世界发达国家的芯片产业,依赖于从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顺畅发展、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优势。就我国而言,由于聚焦长远的系统性布局有所缺乏,基础研究总体上得到的支持偏少,而研究本身又往往停留在论文上;对于若干技术突破,即使在指标上已满足应用的需求,但在工程化方面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往往难以为现实生产力;而到了产业化阶段,企业长期抱有“能买就买”的心态,片面追求尽快获利,研发的动力和能力都不足。上中下游都存在缺陷,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直接投入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利用企业较灵活的资助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同时为了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各方在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快科技。
关于科研布局,当代的科技创新,一方面应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传统科技领域,解决此类问题;另一方面应聚焦于量子信息这样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具有性的技术领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特别是后者,我国与发达国家往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开拓者和领跑者,当然也更需要有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快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扶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加快突破一批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针对事关国计民生和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打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显著带动生业、食品产业、农业药物、资源利用、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等现代农业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也将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智能化升级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推动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核心是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要紧跟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和变革趋势,始终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促进农业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创新驱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创制与推广一批适合贫困地区的农业新产品。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效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与功能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率和国产率;研发一批环保高效的肥料、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及诊断制剂、兽药和地膜等新型产品,突破农业生产中资源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创制一批节能智能的栽培、养殖、植保、收获、加工等机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从源头上为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居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建设一批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面向我国贫困地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聚焦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性,以产学研协同、一体化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单元,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种养机具等的系统集成和生态养护修复、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主流方向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增长点,推动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显著、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生态优美、产业功能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科技支撑保障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使之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助推器。
以创新、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对我国的区域创新发展做出总体评价:我国正在形成“东部领先、中部跟随、东北和西部紧追”的格局。由此可见,西部正在实现跨越发展,但与中东部相比,仍然面临诸如创新投入强度仍有差距、创新资源争夺明显加剧、创新质量仍需提升、创新政策激励链条偏长和创新试点亟待统筹的难点问题。
第一翼就是从“区域所长、国家所需”出发,把国家战略与西部地区所长相结合,寻求破解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其实有很多优势,这些自然、地理、气候等后发优势在目前我国转型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西南、西北都有自己所长的东西,例如“天眼”利用了西南“净空”;贵阳大数据存储中心利用了当地的“冷凉”气候;因为有青海盐湖资源,青海省才能走“镁锂钾”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之;新疆、的煤气及新能源战略资源就是孕育出“煤制油”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沃土。
目前,西部的所长亟待与国家的战略目标链接。我在青海工作这几年,深感这一方面工作的紧迫性,比如在探索减少碳排放方面,青海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生态优势。北欧的和丹麦率先提出建设零碳国家的目标,即到2050年,依靠零碳能源建设零碳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提出建设青海零碳示范省?青海省人口上与北欧国家相当,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电能源,已经在龙羊峡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要实现这一目标,青海省需要开展系统性的创新攻关,攻克大规模储电、智慧电网等关键技术问题。随着一步步向着零碳省的目标逼近,一定能够引发一场“新能源”。这样,以技术创新带动,资金、人才势必会集聚青海,从而实现创新后进地区向先进地区的跨越。
第二翼,就是国家在整体布局上,把更多科技创新的项目“嵌入”西部,形成扎根西部创新的态势。目前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是阻碍人才融入西部以及东北创新创业的现实问题,东部的创新好、经费多、吸引人才容易,在国家层面科技条件配置上都向东部倾斜,更是加大了东西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东北和西部的区域发展,需要一大批有识之士埋头苦干,扎根后发地区。除了宣传与引导,更需要在机制上配套,切实形成立足西部创新创业的良好态势。梦见杀人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