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在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从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占比以及国际合作状况等角度给出分析报告。
科技论文是科研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进入新时代,加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成为我国的目标,科技评价体系的重点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国家的战略需求进行调整。按照中信所采用的这一旨在引导科技界“旧的评价,转向高质量发展评价”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科技论文从数量到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统计结果,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继续排界第2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论文共被引用2845.23万次,增加了25.2%,排界第2位。
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被称为热点论文。截至2019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105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32.6%,排界第2位,比上一年度上升1位。“这样的文章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梦见老虎咬人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中信所副所长郭铁成表示。
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共有22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中国排在第16位。在郭铁成看来,尽管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0.92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10次/篇提高了9.2%,但“相比于世界整体篇均被引用12.68次的数据,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作出了应有贡献。
相关论文统计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据SCI数据库统计,2018年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11.08万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6.5%,比2017年增加1.34万篇。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共计76622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1%,合作伙伴涉及157个国家(地区)。
此外,2018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583篇,比上一年增加75篇,涉及的学科有:高能物理、天文与物理、医药卫生和生物学等。其中,中国机构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45篇。
“可见,随着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合作的能力。”郭铁成指出。
为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追求高水平的科学发现和研究产出,营造良好的学术,充分体现既鼓励科研人员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也重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优秀论文,中信所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出在国际各学科领域发表的高于该领域平均水平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各学科领域排在前10%水平的论文,构成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据库。
相关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2017年增加12.4%,国际卓越论文占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36.4%。其中,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电子与自动控制的卓越论文数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浙江大学、大学是卓越论文高产机构。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利用我国的优秀学术,中信所还将科学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每年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选5000篇优秀学术论文,建设“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以英文长文摘的形式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通过与国际重要信息服务机构和国际出版机构合作,我们将F5000论文集中链接并推送给国际同行,为中文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中文学术期刊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一条高效渠道。”谈到建设F5000平台的初衷,中信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涛说。
自上线万次检索,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50个国家的国际用户访问。目前,该平台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认可,成为一种新型的基于高质量导向的代表作评价工具。(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