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商务部新农村商网TV版

※发布时间:2020-8-30 7:13: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眼跳测吉凶绿色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农业绿色发展则是其重要基础。从2017年开始,全国农技中心整合土肥水、作物栽培、植保植检等行业力量,联合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在杭锦后旗(简称“杭后”,下同)开展试点,探索全域整建制推进种植业绿色生产模式与经验。三年过去,成效如何?

  记者日前在联增村采访时看到一片茁壮、茂密的向日葵,想不到这里以前只是一片长着稀疏芦苇的重度盐碱地,当地群众说,三年来这里变化巨大。据了解,杭锦后旗推进种植业绿色生产成效显著,目前已推广节水降耗、控肥增效、减药控害、减膜提效、治盐改土等技术70万余亩,示范区节水节肥40%,亩均增收约125元,实现节本增收8750万元。

  地处河套平原的杭锦后旗是典型的农牧大县,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也很优越,但农业资源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水土问题。一是土壤盐碱化普遍,其中中度和重度盐碱化耕地占比较大;二是引黄灌溉大多采用地面灌溉,用水量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化肥用量高居不下,除草剂用量比较大。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因盐多而大水洗盐、因洗盐而造成养分流失引发肥多、同时又因为水多带来更多盐分和地下水位过高造成盐分上移累积的困境。

  三年来,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土肥站、巴彦淖尔市农技中心、杭锦后旗农技中心等四级推广机构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创建“四级联创”工作机制,为杭锦后旗“量体裁衣”,抓住“全域、绿色、种植业”三个关键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着眼“全域”,即实现全产业和生产全过程两个覆盖;突出“绿色”,即重点解决水土问题,通过土壤盐碱治理、水肥药高效集约利用等技术手段培肥地力,改善生态;围绕“种植业”,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做大做强瓜果菜产业,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四级联创”科技服务团队认为,杭锦后旗全域绿色的关键是解决盐多、水多、肥多、药多等问题,提高水肥药利用率是全域绿色发展的技术重点,控盐是节水的关键、节水是减肥的前提。

  为什么要强调全域这个概念?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说,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一个优良的生态,而这个是全方位的,需要覆盖全产业、全生产过程。比如,从小麦、玉米的种植到粮食加工、畜牧业的规划发展,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规划。杭锦后旗的模式成功了,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区,只需要根据实际调整其中的绿色关键技术即可。

  小麦、玉米和向日葵三大作物占到杭锦后旗播种面积的86%,科技服务团队围绕三大作物重点在“管住水、压住盐、降化肥、控农药、减农膜”上具体开展工作。

  这里的春小麦生育期为每年3-7月,收获后难以继续种植其他有效作物,农业生产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小麦收获后地块裸露,蒸发量大,底土和地下水中盐分易上返累积,存在较高的次生盐渍化风险。鉴于油菜在高于5摄氏度的中就能生长,科技服务团队决定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光温资源,种植绿肥油菜,只灌一水,少量施肥或不施肥,全部翻压还田,实现改良土壤、为下季小麦节肥减水的生态目的。

  玉米除了大水、大肥,还存在地膜残膜回收困难的问题。科技服务团队“稳盐优耕”思,深化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进行土壤深松,配套耐密高效品种、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统筹水、肥、盐、膜管理,建立了以“秸秆还田深松减膜”耕作控盐技术为核心的玉米全程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模式。记者观察,该模式从灌排、整地一直到最后秸秆深翻一共8个环节,跟当地农民的传统做法差别很大。

  向日葵是一种耐盐碱作物,但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逐年加重,有的地块连向日葵也不能种了。科技服务团队提出了集上盖(地表覆膜)、下隔(地下埋设秸秆隔层)、中改(耕层土壤水肥优化)为一体的盐渍土改良新技术——“上膜下秸”技术,一次实施可以持续利用3年左右,可以有效土表返盐,改善盐碱土土壤结构,增加根系呼吸作用,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

  这些技术是如何推广的呢?记者了解到,“三区”(核心试验展示区、产业示范带动区、全域辐射推广区)建设是这些技术落地的载体。

  首先,以头道桥镇联增村为核心,建设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核心区,针对小麦、玉米、向日葵、水果、蔬菜五大产业,统筹考虑水、盐、肥、药、膜等因素,重点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多套综合性全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分作物充分展示技术。

  其次,依托6个全域绿色生产科技小院,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水盐条件及种植模式,建设集中连片的“产学研推”一体化作物绿色生产示范带动区,推动单项技术研发向全程综合技术模式集成示范转变,促进科技推广落地。

  第三,在全旗建设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辐射推广区50万亩以上,重点示范推广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持续推进“控水、控肥、控膜、控药”等“四控”技术普及应用,打造整县全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板。

  除了在控制灌溉、麦后复种、控膜减污、减肥增效、减药控害、种养结合等关键环节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服务团队还进行了苜蓿、麦后油菜、燕麦草、毛叶苕子等作物轻简化种植技术模式研究,青贮玉米与豆科作物套种研究,玉米、向日葵和果蔬作物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以及杭锦后旗种养结合优化模型的研发。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结杭锦后旗的经验,主要有“三大创新”,即:技术集成创新、部门协同创新、党建联动创新。

  技术集成创新是全域绿色生产示范的核心。传统的单项、单个环节技术推广模式已不适应农业生产新形势新变化,全环节、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一揽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才能适应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全国农技中心融合中心各行业力量、联合相关单位,找准制约杭锦后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集成创新提升耕地质量、调整结构减少投入品使用、发展水肥一体化提质增效、推广绿色防控清洁生产等综合技术体系和模式,为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部门协同创新是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的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中,全国农技中心、自治区耕肥站、市旗农技中心等四级农技部门均安排人员在村里,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把科技小院团队带进了全旗6个乡镇,农大在旗里建立了科研教学,常年都有老师、学生吃住在试验示范一线,与农技部门一起联合攻关研究、试验示范,同时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培训指导和观摩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旗委则倾全力给予人财物支持,协调有关乡镇和部门为专家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条件。推、研、政三方基于全域绿色生产共同目标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合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建联动创新是引领干部扎根基层的动力。绿色全域绿色生产试验示范这个平台将相关的部省市县四级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在生产一线成立临时联创党支部,领导干部带头实践、带头调研督导、带头严格律己,落实时间、落实科技示范户、落实技术培训、落实现场观摩、落实技术论文,建立农民满意度调查、联创党支部评议和单位综合考评的考核机制,这是党建业务全新融合的一个创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魏启文表示,要认真总结杭锦后旗的经验,在生态条件相似、农业基础相同的县域扩大试点,推动形成与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绿色发展格局。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