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高中生论文造假 了人才选拔哪些深层“病原”?

※发布时间:2018-9-17 0:29: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没时间达到录取分数线,有时间作出高质量研究?”“本科生写论文都困难,何况高中生了”“潜规则都快变成‘明规则’了”……就在“苏小妹”学术不端事件刚刚谢幕后不久,一篇题为《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文章又引发了网友们的 关注和激烈讨论。

  从辛辣的言语中,不难窥见对于自主招生人才选拔和评价方式的不满,更有极端评论甚至要求废弃自主招生。

  那么,高中生论文造假现象究竟出了哪些深层“病原”?高校究竟要选拔何种人才?人才选拔又面对着哪些困境呢?

  应该说,近些年来,论文造假已经不算是一个新话题了,此次之所以引起人们如此的重视,只是因为实施这一不当行为的人群已经授到大学生,如今又从大学生变成了高中生。

  为何这些造假考生们即便已业繁重,也依然不忘花费精力准备论文(即便只是抄袭)?答案或许就在于自主招生的条件本身。

  在网上检索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报考条件,我们不难发现,总体而言,各高校几乎都将选拔的自主招生对象框定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而对于“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衡量标准,也几乎局限在成绩优异、学科竞赛获、论文、专利等几个方面。

  据报道,在今年全国90所重点高校中,有39所高校明确接受有论文、专利的学生。也难怪学生和家长会在追求论文、专利这些单一标准的上“不择手段”。

  “有论文发表不代表该学生就是有学科特长或者创新潜质的人才,这只是评价中的一个要素,不是充分条件。但高校将其列出,就会给学生和家长们带来一个很大的,让他们感觉要投其所好,追求单一指标,以为有论文、专利就能被选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 记者采访时,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分析道。

  具体到论文考核的问题上,据招生办公室主任介绍,在2017年,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高校针对凭借论文、专利等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必须复查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比如在,自主招生考生的论文、专利不是我们的评判标准。相反,如果考生提供了论文、专利等证明材料,我们一定会在评审和面试考核环节增加对论文、专利真实性的验证,由我校相关专业的教授主持答辩。”在看来,相比于论文问题,高校更需要一步完善的其实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和特色。

  然而对此,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仲春却提醒道,“创新潜力”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另一个词汇——“创新能力”。

  实验中,一位50岁的博士生导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只想到了将纸沿中线对折,并横向直立的方式;另一位25岁的在校学生同样采取了对折的方式,只不过他将纸竖向直立,在高度上有了突破。

  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另一位5岁的小孩子则是将纸裁成,将每条卷成筒,再将三个纸筒拼插连接,甚至连碎屑都插在了最,在高度和平稳性上远超前两者。

  实验的结果让刘仲春发现,创新潜能更多的是一种天性,与知识和年龄无关。而能力是在潜力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创新实践形成的。

  “因此,高校应该在理论上明确,创新潜力不等于创新能力。利用论文、专利等量化标准对高中生进行的显性评价,不仅不能选拔创新潜力,反而会淹没创新潜力。特别是论文和专利形成过程具有不可控制性,这就给弄虚作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他说。

  他强调,高校要看的是学生有无创新的和潜质,有无质疑,有无挑战权威的勇气,是不是敢想敢做。

  “高校选拔的人才一定要有创新性的思维意识和方法,其能力却不一定需要现在就具备。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没有数十年扎实的基础研究,要作出特别大的创新是不太可能的。对此,我们要有的认识。”郑庆华说。

  明确了高校需要选拔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现有的自主招生方式,找到这样的人才吗?

  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和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助理教授李忠,曾针对大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在读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分析“什么样的学生更可能获得自主招生加分”和“自主招生能否选拔出更优秀的学生”。

  其在2017年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因自主招生而获得破格录取的学生,在学业表现等多个评价维度与统招生并无显著差异。

  “自从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我们就是通过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来评价、选拔学生。但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经改变,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而这种以标准答案考核学生的方式,难以发现学生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机制必须改变。”刘仲春说。

  在他看来,当前高校对于创新人才的判断陷入了某种怪圈——如果学生有创新,那么他一定具有创新能力。

  这一逻辑很容易导致的结果便是,当学生还不具有某种创新能力时,就会倾向于造假,而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创新型学生的选拔。

  “自主招生本来是为选拔有特长和特点的‘偏才’而设的,其与普通高考的关系应是互为补充的,而现在自主招生的结果与普通高考并无太大区别。自主招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在高考中降分的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在自主招生人才选拔的工作中,即便有再好的点子,也很难真正实现。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利益驱动会使人们找到政策和体制的漏洞。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面试时,有经验的教师基本上几句话就能对学生的潜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问题是,在有了初步的判断后,怎么做到公平、?换句话说,如何将一碗水端平?这就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尤小立说。

  近年来,伴随着自主招生负面事件的频频发生,乃至业内专家对于现行自主招生方式的质疑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网友提议将其彻底“”。

  对此,表示,自主招生作为对于高考进行补充的人才选拔方式,其存在对于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不可能被取消或者瞬间。

  比如从1998年开始,刘仲春就在探索如何以量化的手段,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公平选拔创新性人才,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套创新元能识别和开发系统。

  针对现行的自主招生选拔方式,刘仲春,对创新人才的评价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同时还梦见鞭炮要加入实作环节,以加强印证性测试和匹配性评价。

  “所谓实作,就是要求学生在现场进行创作或制作,比如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机器人,那么可以让他在现场进行一些相关设计操作,这就将其创新和创新潜能进行配对,不但可以防止造假,也是对学生创新特质的一种选拔。”刘仲春解释道。

  除此之外,郑庆华表示,高校自主招生是一个需要负责任的事情,不能怕麻烦。“论文、专利是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评价方法,第三方佐证材料看起来比较客观,用起来也比较省事,但是却不能以此筛选出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

  他强调,高校首先从思想上明确人才选拔就像伯乐和千里马,不能用指标简单去评价人才,要真正地从学生内在、外在和整个学业历程等方面,综合进行考量。

  “人才评价与选拔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在国外,高校甚至会派教授到学生家中进行考察。我们目前在这方面有些过于简单化。”郑庆华表示,人才评价本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然而,这些精力是值得投入的。没有投入却想简单获得,很多过程就不得不省略,借用别人的认定,当前的很多问题就是这样滋生出来了。”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8-28 第5版 大学周刊,原题《人才选拔:“假”论文背后的“真”痛点》)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