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扩展所需要的资料:大家可以广泛的阅读和,当然是偏向于行政管理这方面的。比如《中国行政管理》、《南方周末》、《南风窗》、《半月谈》等等。也可以阅读行政管理专业领域权威的教授的论文,多关心,多看新闻。
近几年比较重要的书:《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奥斯特罗姆),《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威廉邓恩),《逆境中的政策制定》(德洛尔),《学基础》(王浦劬),《社会统计学》等。
北航公共管理学院几位命题教授的专著和论文也应多看,分别是: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胡象明教授,行政管理系主任方卫华教授,行政管理系博导杨立华副教授,行政管理系涂晓芳副教授,行政管理系田大山副教授等。
《科学》关于的科学,民族、国家与,个人与,主义、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实践: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态度:意识形态,文化,公共;互动:沟通和大众传媒,利益集团,政党和政党制度,投票;制度:的基本结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行政与官僚,法律制度和法院;行为: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关于《科学》这本书有关内容比较零散,和其他行政管理参考书目内容不太一致,但是通过复习公共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可以发现它们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很多内容是重合的,因此考生可以把《科学》这本书的理解和记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参考书结合起来。
《管理学》的知识是整个公共行政管理知识的基础。因此一直以来提倡先看《管理学》的知识。而看完管理学的知识以后可以再看《公共行政学》的知识考生可以感觉更好的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可谓是融会贯通。
《公共行政学》是行政管理考研的重心,是根本。《公共行政学》这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掌握起来也不算困难。书中首先讲到的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然后再从行政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提出理论的创新等内容。熟悉了各个章节,方便对整个参考书的掌握。
了解公共行政学的流派可帮助你理解各位行政学家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渊源。这本参考书是帮助你熟悉行政管理的历史,考过的行政学家可简单浏览,一般不会再考。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和涵义;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组织设计与管理;领导与控制;决策理论与方法;计划与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激励;沟通与谈判;组织中的群体与团队管理;组织文化管理;组织管理;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等。
《公共行政学》行政职能;行政;行政领导;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依法行政;行政行为;法制行政;行政责任;行政伦理;现代能力;当代中国行政;国家行政的理论背景;典范与官僚制典范;理论创新;修正政策与;问题与争论等。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公共政策定义,政策研究的渊源及发展,公共政策研究途径,政策研究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及原则;政策工具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政策;政策周期。了解中国当代科技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教育政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农业政策等政策的基本内容,关注当前政策热点。这本参考书是公共政策分析这本专业课的核心,虽然这本书看上去很恐怖(很厚),但是只要把握了这本书的脉络,就不难掌握整本书的内容。本书共分绪论、上篇、中篇和下篇。其中绪论是整本书的基础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上篇是介绍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气等内容;中篇最为重点,阐述了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下篇则介绍了系统分析等辅助性内容。熟悉了整本书的脉络,可以发现这本书并不难把握。
这本书目前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可考的点并不多,尤其是大纲中了16章以后的章节不会考,降低了考试的难度,这本书的重点考生还是应该放在统计资料收集的各种方法和基本的统计学知识方面。
《理解公共政策》主要是讲美国的各种公共政策的实行情况,而考生对于后面的内容可以基本了解,主要是看前面公共政策分析的各种模型。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社会调查的方、科学研究的方、实地研究和统计调查的程序;抽样的主要类型及方法、变量的类型、调查资料的整理方式;法、量表法、问卷法、观察法等调查资料收集方法;基本的统计知识
《理解公共政策》了解其它公共政策分析模式,如制度主义、渐进主义、精英理论、利益团体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系统理论、模式
整体而言,北航行政管理的各门专业课知识联系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一般看完全部参考书之后,要求对整个行政管理这门学科的基本思想有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具体看各门学科后发现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在答题的时候也要注重整理和提炼,把书本中的精华展现出来。
一、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在这里,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项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本质是一个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
二、管理的职能:关于管理职能的学说,国外最权威的理论是法国工业家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适用于任何管理者(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其他管理者)的管理五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管理学》这本书承袭了国内外很多教科书的做法,将管理职能划分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这两种划分方法都是正确的,考生都应该牢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及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07年考过名词解释】。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可以说,概念技能是一种宏观管理的技能,主要是掌控组织运行方向、组织创新和发展以及处理好组织与其他组织关系的技能。
五、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中的地位的计划,特点是具有长期性、整体性。
战术性计划: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地行动方案。(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的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
程序性计划:有些例行活动重复出现,对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
概念: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用系统的方法把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瞄准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基本思想:企业的任务必须转换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组织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个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其对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管理、指挥、控制,而不是由其上级指挥和控制;下级人员的考核和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过程:制定目标(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 - 明确组织作用 - 执行目标 – 评价 – 实行惩 – 制定新目标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目的: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变化的要求,并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和责任,有效地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组织目标的实现。
有效领导者的共性:努力进取,渴望成功;强烈的;正直诚信、;充满自信;追求知识和信息。
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适用的领导特性和领导行为,有效的领导者能因自己所处情景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
a.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强烈地受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的影响。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者特征和的函数,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内有效。
b.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职位、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越大且群众遵从指导的程度越高、任务越明确、下级对上级越尊重则领导越好。
c.有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导向型领导。领导者是灵活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
d.因素和下属个人特点决定着领导行为类型的选择,当因素与领导者行为相比重复或领导者行为与下属特点不一致时,效果皆不佳。
a.该理论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
c.将任务行为、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细化组合成了四种领导方式,指导型领导(高任务-低关系)、推销型领导(高任务-高关系)、参与型领导(低任务-高关系)、授权型领导(低任务-低关系)。
d.赫塞和布兰查德把领导方式和员工的行为关系通过成熟度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周期性的领导方式,当下属成熟度水平提高是,领导者不但可以减少对活动的控制,还可以不断减少关系行为,指导型领导方式是对低成熟度的下属而言,授权型领导则是对高成熟度的下属而言,推销型领导的下属成熟度中等偏下,参与型领导的下属较成熟。
“公共行政”可以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和有关法律的范围内对过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解释,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基本一致,所寻求的目标也相同,两者最终结果都将是管理或行政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以他们争论的焦点不应该在概念上,而应该放在所要把握的对象上。
关系因素,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地位有管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它与立法机关、执政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合字的关系及其享有的等
功能因素,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想着组织的任务和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它所承担的各种、任务和履行的各种职能等等
结构因素,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内部结构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结构设置、岗位设置、机构和权责关系等
制度因素,与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聘用制度、工资制度、惩制度、财政制度、采购制度、预算制度等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
1.渊源。政策工具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在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是注重对工具的属性的研究,它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一是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以及政策的失败导致人们对政策执工具或手段的反思,实际的政策执行对工具方面知识需求的增长;
三是当代社会科学实践性的增强,特别是应用性社会科学领域日益介入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导致这些学科的学者对包括工具性知识的更多的追求;
其中,在8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胡德(C•Hood)的《的工具》(1983、1986);
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彼特斯和尼斯潘(B.Guy Peters and Frans K.M. Van Nispen)所主编的《公共政策工具》(1998)一书(该书是1992年春在荷兰鹿特丹大学举行的政策工具研讨会的论文集,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政策工具研究的现状,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此外,与政策科学的其他主题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及其大本营,并不只是在美国,欧洲尤其是荷兰和的政策工具研究的势头更加强劲。
国外政策工具的研究已形成了多种途径,根据前述《公共政策工具》一书的说法,主要有如下四种基本途径:
这种途径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中可以期待其产生的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恰当的工具并不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过程主义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这种途径所持的是传统的社会计划观点。它认为,工具选择的根据是:工具的绩效特征是如何满足某种特殊问题背景的需要的。一旦政策的目标或目的明晰化了,那么,直截了当的事情就是要去工具箱中找出最适应的工具。因此,工具的研究既要注意弄清解决问题的特定要求,又要注意选出最适合这种要求的工具。
这种途径比权变主义又前进了一步。它认为,要了解特定工具被采用的脉胳背景的特殊性,就必须了解这些工具的主观意义。在这里,主观意义既表示非工具性的方面(如符号的或伦理的内涵),又表示那些其意义和解释被价值和所中介的工具性特征。依这种途径,并不存在关于工具及其特征的客观现实,相反,工具代表了一种社会地建构了的实践形式,其意义和性被不断地加以建构和再建构。
关于工具概念的最常见的定义是:“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A•Hoogerwerf语)。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尽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管理”、“政策实验”等东西在某种意义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将政策工具限定在实现政策目标或结果的手段这一特性上。
事实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为一种“客体”(object),也可以界定为一种活动(activity)。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具看作为一种客体。例如,在法律文献中,人们往往将法律和行政命令称为工具;
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因而有学者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系列的显示出相似特征的活动,其焦点是影响和治理社会过程”(A•B•Ringeling语)。这种定义扩大了工具的范围,将某些非正式的活动也纳入工具之中,然而,却使“政策”与“工具”的界限更加模糊。
胡向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行政管理学界“明星级“教授,主要研究应急管理,管理及行政体制等。主讲研究生课程《行政管理前沿一》
方卫华: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公共政策分析和社会研究方法,推崇威廉邓恩的著作《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并主讲研究生课程《公共政策分析》。
杨立华: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博导,“海归”博士,师从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奥斯特罗姆教授,主要研究政策,治理理论等。主讲研究生课程《行政管理前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