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农业航母”把论文写在大海上

※发布时间:2018-10-14 0:29: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杨旭文的女朋友王秋紫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了空前提升,时代赋予了渔业科技工作者新、新征程和新任务,渔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深入推动、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渔业建设都需要渔业科研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两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蓝海101”“蓝海201”正式下水,这两艘“农业航母”成功让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了大海上。

  “两船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高我国海洋渔业科学调查装备水平,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为我国乃至世界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落实一带一和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重要保障。”水科院院长崔利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回顾历史,我国渔业资源调查船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雪忠表示。新世纪以来,我国渔业进入了科学管理新阶段,大量渔业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渔业资源调查船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水科院海区和流域研究所长期以来却面临无船可用的窘境,科研人员要想获得数据、开展渔业资源科学调查,就只能携带便携式科研仪器随公司或个人的生产船出航,科研要求的航线站位、数据精度、采样储运等都受到极大制约。

  2000年伊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为代表的国内一批渔业资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积极呼吁:要想获得渔业的长远发展,科研单位必须要有自己的科考船。

  从无到有,一切谈何容易。从写申请、打报告、做科研、详细调研、反复论证,到最终“蓝海101”“蓝海201”两船2014年获批立项,是无数人的心血凝聚而成。

  “力争建造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让渔业科研工作者真正把论文写在大海上”成为团队共同的。

  记者了解到,“蓝海201”船长汤晓林是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方面的驻厂监造代表; “蓝海101”的驻厂监造代表是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资产条件处副处长强,黄海水产研究所禹昊则负责现场具体监造工作从船体施工到监造验收,每一个步骤都是两所现场监造人员高度责任心的全情投入。

  “蓝海101”船和“蓝海201”船在沪东中华造船厂的船坞中经历了将近1年的工程施工,两家船东单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用工匠打造大国渔业的海上科考平台。

  2017年以来,专业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一批现代化的海洋和内陆渔业资源调查船相继交付,承担起我国近海、内陆渔业科学综合调查任务。

  此次两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则具有惊人的“爆发力”,是农业农村部迄今投资最多、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科学调查船,灵活,适航性和耐波性较好。船体总长84.50米、型宽15米、满载排水量3281.5吨、续航力达10000海里,配备有国际先进的科学调查系统,技术水平和调查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蓝海101”船和“蓝海201”船成功下水,与“北斗”号及2010年建成交付的南海区渔业资源与科学调查船“南锋”号共同成为全国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标志着三大海区均有了1000吨级以上专业的海洋渔业调查船,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深远海的科研探索能力,为我国完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党组宋建朝指出,两艘调查船是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和“农业现代化标志性工程”之一,它们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海洋渔业科学调查的主力军,与三大海区现有和待建的海洋渔业科学调查船相互补充,形成更完整的全国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

  崔利锋表示,我国渔业发展受到更多资源方面的约束: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生态遭到,亟须摸清家底和现状,为科学生产和管理提供依据;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过度捕捞长期存在,渔业发展空间受限,亟须调查开发新的渔场;水产品大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亟须调查开发新的资源。

  “未来,越来越完备的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正在成形,将成为我国渔业发展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崔利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