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星期六,晚上7点,在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的家中,学术沙龙如期举行。这次沙龙的主题是,针对这两天在厦门大学举行的“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进行交流。”已经博士毕业、在厦门大学校友会秘书处工作的石慧霞说,沙龙上的一些话题成为同学们的学术论文题目,大家有时还讨论“世界杯”“奥斯卡”话题,讨论春节回乡。
已经毕业的博士生陈萦说:“我女儿去美国一所文理学院留学,那个学校没有研究生教育,教授们也没有很多科研,但是那个学校非常难考,大家还是认为它是一流大学。”
潘教授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应该摆在第一位,一流大学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非一流大学也可以有一流学科。他提醒大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程中,注意“统筹推进”四个字,不能只顾“985”“211”高校,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应有一流。
潘教授说,作为学者,有责任对未来的问题进行预测或者预警,不在于预测得准不准,关键在于要敢于提出一些趋势性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女人性饥渴的八大表现
世界高等教育的轨迹是“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进入了大众化的后期,不久将达到50%,之后就是普及化阶段。潘教授认为,在大众化阶段,我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于实践,过于重视精英式教育,相对轻视大众化的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会面临什么问题?需要大家研究。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青年教师李国强说,对于高等教育,我们既要重视某一方面,更要重视综合。刘健表示认同,他说,怎样考核教师的方法值得关注,怎样才能打破过分强调教师论文的考核指挥棒?微观问题应放在宏观背景下讨论。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9点半,记者与参加沙龙的学生们起身与潘教授告辞,身体硬朗、矍铄的96岁老人,稳稳当当走到门外,把我们送至电梯旁,双手抱拳,与我们说“再见”。在回去的上,有的学生还在继续讨论沙龙上的话题
潘懋元创办并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他视学术为生命,常年开设“高等教育专题”“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等课程,已经指导博士生102名。
每周六晚上举行的家庭学术沙龙已了30年,由开始时的三五人参与,发展到现在常十人参加。沙龙的主题有时集中在一个问题,有时没有固定话题,大家各抒己见。潘教授专门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小圆凳子,每次沙龙,潘先生都让保姆提前准备好水果、点心、咖啡和茶水。
这样的沙龙,让人想起《论语》中“子、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所描绘的孔子与“各言尔志”的情景。潘教授连续两天参加“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并站在上讲线分钟,逻辑清晰,声音响亮。对于记者请教长寿“秘诀”,潘教授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只是肢体运动,更重要的是动脑,因为脑子控制肢体。与学生在一起,让我年轻。”
已经博士毕业、在厦门大学校友会秘书处工作的石慧霞说,沙龙上的一些话题成为同学们的学术论文题目,大家有时还讨论“世界杯”“奥斯卡”话题,讨论春节回乡。只要不出差,她每期都参加。平说:“我参加沙龙已经10年,沙龙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同好之间论学问、谈人生,特别是能够聆听潘先生的精要评点,很过瘾,我发自内心的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