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首届“双年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发布时间:2023-3-18 13:27:15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2022年11月29日,在广东文学评论年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首届“双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省作协、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蒋述卓同志《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首届“双年优秀论文”篇目及评语。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社长杜传贵,省作协党组、专职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张培忠,省作协蒋述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总编辑郑广宁,省作协党组、专职副陈昆和省作协党组、秘书长刘春同志为优秀论文入选作者颁发证书。

  首届“双年优秀论文”入选作者丁帆、孙绍振、吴俊、李建军、陈剑晖、林岗等发表感言,吴俊、陈汉萍、杨青、林、韩春燕、丁晓原、彭玉平、陈希等与会专家围绕办刊提出意见。

  作者以观照,以书写,以一个学者的和热忱,成就了该篇宏文。追寻启蒙现代性的前世,心痛于启蒙现代性的断裂与衰落,焦灼于启蒙现代性在中国文学中圭臬与砒霜反转的困境。在双重悖论的泥淖中无法自救的启蒙现代性,如何以它的微光中国文学?

  该文点燃了当代性的火把,以当代性重启现代性,以当代性救援现代性,以当代性完成未完成的现代性,当代性是获得的现代性。

  作者,在当代性的下,文学必将回到人的文学,必将回到人文的,不在场的不在位的必将各复其位,断裂的必将得到缝合,当下的必将活在未来。该文力图为中国文学赋魂,以期中国文学向死而生!

  孙绍振先生这篇不可多得的好论文,谈体散文的现场性和互动性,不仅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而且视野开阔,用大量史实说明,体散文源远流长,经典丰富,变化多端,用途广泛,在我国近现代还曾经一度有过复兴,因此当下研究体散文复活之可能性,不仅有历史依据,更有来自历史的紧迫感。

  全文通过跟书面散文作对比,强烈凸显体散文的现场性与互动(共创)性特征,而且本身就充满了的现场性与互动共创性,此种,更增加了文章的魅力。

  实际上周作人、吕叔湘、陈平原等新文学巨子、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都曾经对和体散文有过研究,但孙绍振此文并非上述先行者与同行之工作的简单重复,因为其中处处散发着孙绍振特有的人格、情感和道理的气息,而这也是上述诸家所欠缺的,因此该文难能可贵、不可多得。

  该文提出了新文学史“重构”的“四维”观点,意即将旧体文学、通俗文学、翻学纳入新文学史。这不仅意味着文学史空间的拓展,更体现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史观念的新变。

  “重构”的提出可改变原有文学史书写的生态面貌描述和历史逻辑演绎,形成新的文学历史生态、历史逻辑及阐释方式,并最终文学价值的重估。

  “重构”的提出整合并推进了近年来文学史领域的新见,具有更强的整体性特征,并密切关联当前的文学现象,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四维”论是对一元独断论的,其提出对于学术思维与观念的反思和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以严谨的学术思维、开阔的文学视野关注“粤派”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作者以的思考和对文学现场的深度参与总结了“粤派”的文化品格和气质;以诚挚的文学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回应了“粤派”发展中的短板和前行的方向。

  文章实现了梳理与引领的双重功效,切实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鉴于该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产生的实际影响和务实求真的突出贡献,经专家评选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双年优秀论文。

  这是一篇有思想锋芒的研究性论文。文章重读现象级作家遥,以遥 1972 年至 1984 年期间创作的 17 篇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与时代的交织为文化场域,将创作的流变与深微的心迹互文互释,客观深刻、完整丰富、精彩传神地展示了一代名家成长的过程。

  论文视野开阔,知人论世,文笔老辣,见微知著,在研究界建构了一个更新的和更有探讨价值的遥形象。作者以秉笔直书为己任,不虚美不隐恶;以抽茧剥笋做文章,不幻想不夸张,体现了一个家应有的。

  该文目光敏锐,立论谨严,朴质的语言所深思的是重大的问题。在文学史视野里重审文艺创新这一旧论,并看出除个体自觉的通变之外,还有无意识的跨界之变,本身就是一种创见。创新不仅是文艺形式的内部演进,也要不断向外突破、越界学习,在思想激荡中实现新变。

  从雅俗分治到雅俗互鉴,从自在之变到自为之变,创新的动力永远来自那些有异质的文艺样式的暗中引发。此论不仅是对文艺创新机制的梳理,也是对日益固步自封的创作者的,它在重申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的同时,也出了作者向新文艺、新世界的现代。

  

关键词:好的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