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炜(1956),生于山东龙口,原籍山东栖霞。早期的创作描写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这或许就是他从土地中所得。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的思考,“融入野地”是他设计的一条理想之路。
张炜的作品忧愤深广、境界恢宏,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描写中融入了主体的生命体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柏慧》、《九月寓言》、《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39卷10部),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等,散文《融入野地》、《芳心似火》等。
知识点:
1.识记作者代表作长篇小说《古船》、《柏慧》、《九月寓言》、《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39卷10部),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等。
2.简析本文中“野地”的含义。
《融入野地》是一部心灵的生态史,心灵的归宿。作者眷恋着野地,歌唱着野地,从个人的生活阅历出发,用真诚的笔调去描写合乎个人理想的野地并情愿向其皈依,以一颗平民的心深入地探讨了人与野地、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野地”意象,就是由许多客观具体的物象经过作者的心灵衍化融合而成的富有深刻含蕴的艺术形象,它具有哲学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层含义。就文学层面的含义来说,“野地”意象涵盖广泛,除了可以理解为空间概念的土地之外,一棵树,一座山,一条河,一块玉米地都可以纳入其中;就哲学层面的含义而言,我们可以把“野地”理解为人的心灵栖息地,心灵的归宿。而“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
在这篇散文中,野地既是滋生生命的自然大地,也是意味着故地、亲情,更是思想和精神、文学与艺术的起源,是人类文明进行自我批判的镜鉴和力量源泉。张炜曾经说过:“在艺术家心中,没有比土地再神圣的了。土地滋生了万千生命,写满了思想,走动着灵魂。”散文《融入野地》正是以博大深广的思想与智慧,辩证地探究了人与大地的关系:大地养育万物,而人类只是其中之一,由此才能破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迷障,放宽视野,再进而反省人类在整个宇宙结构中的恰当位置;而这样的自省意识,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对大地的亲情和尊重正引出对自我生命的亲情和尊重,同时也特别强调对大地之上其他生命的亲情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跟大地重新建立起本源性的联系,才能使自身不能“完整”的人间“完整”起来。
3.分析本文中作者的自我形象。
随着逐渐加深的生活和艺术的理解,作者说:“一个健康成长的人对于艺术无法选择”,因为“人迷于艺术,是因为他迷于人本身,迷于这个世界昭示他的一切。”张炜在拷问自己灵魂的同时,也在探究知识分子的精神。这是张炜那一代“知青作家”的一个“精神总结”,也是一代或一类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写照。张炜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了一个作家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迹。既有对都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精神准备和心灵宣言。
4.结合我国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现实,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张炜的作品忧愤深广、境界恢宏,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描写中融入了主体的生命体验。张炜曾经说过:“在艺术家心中,没有比土地再神圣的了。土地滋生了万千生命,写满了思想,走动着灵魂。”散文《融入野地》正是以博大深广的思想与智慧,辩证地探究了人与大地的关系:张炜试图构筑一种倡导万物之间和谐关爱的生命伦理,重新理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人类中心主义被推向极致,尽可能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完全漠视大自然本有的价值秩序,从而导致生态危机的全面爆发。
张炜说:“人直接就是自然的稚童,无论他愿意不愿意,也只是一个稚童而已。对自己和自然的关系稍有觉悟者,就会对大自然产生一些莫名的敬畏。人力不可能胜天,人只能在大自然的允诺下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人是自然的产物,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力胜天的偏执心态只能使人忽略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自身的最终溃败。大地养育万物,而人类只是其中之一,由此才能破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迷障,放宽视野,再进而反省人类在整个宇宙结构中的恰当位置;而这样的自省意识,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对大地的亲情和尊重正引出对自我生命的亲情和尊重,同时也特别强调出对大地之上其他生命的亲情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跟大地重新建立起本源性的联系,才能使自身不能“完整”的人间“完整”起来。
作者不是简单地回归大地、自然,也不是古代文人那种厌倦都市的浮华庸俗而寻求归隐,这里要强调的是作者不是一个极力排斥城市、沉迷乡村的农业文明的坚守者,“大地守夜人”。社会要发展,走向现代化,农村要走向都市化,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现代化与都市化进程对农村与农业地区的影响,不仅直接表现在人口变化、经济转型、空间重建等“硬件”上,更渗透在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生产等“软实力”方面。在这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不可能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必须保存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在世界上20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对立与斗争一直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主要矛盾。在都市化进程中,广大的农业地区与农民在文化生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由于传统文化、良风美俗与价值系统的全面崩溃,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上完全丧失了必要的判断力与清醒的现实意识;二是由于个体的现代文化机能未能及时、充分发育,以及由于实际占有社会与文化资源的有限等原因,广大农民与农村地区更容易吸收都市文化中没落、腐朽的东西。
张炜塑造的野地意境并非指向复杂的乡村实体,而是指向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安放之“野地”,像树根支撑树枝和树叶那样,这块张炜多年来所寻找的“野地”支撑着我们真实的灵魂,这块野地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不是学者所说的某种文化的“乌托邦”,而单纯地指向每一个人的真实内心,换句话说,寻找真实的内心,就是寻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于沉静中沉思,探究生命和精神的“源路”。“我的希求简明而又模糊:寻找野地。我首先踏上故地,并在那里迈出了一步。我试图抚摸它的边缘,望穿雾幔;我舍弃所有奔向它,为了融入其间。跋涉、追赶、寻问野地到底是什么?它在何方?野地是否也包括了我浑然苍茫的感觉世界?我无法停止寻求”。张炜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了一个作家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迹。既有对都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精神准备和心灵宣言。
5.分析本文由作家饱含情感的内心独白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和议论、抒情为一体的独特结构。
本文通篇由作家的饱含情感的内心独白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议论和抒情为一体。在这独特的文体形式中,张炜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了一个作家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迹。既有对都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精神准备和心灵宣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