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访北大中文系常州籍教授陈泳超:致力于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2019-5-21 0:09: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毕业季的北大,无论是未名湖畔还是博雅塔下,甚至是块并不知名的草坪上,都可见拍毕业照的学子们。

  身着休闲装,戴着墨镜,推着自行车,帅气的教授俨然也是燕园一景。忽然,有松鼠从脚边窜过,“哧溜”一下钻进假山石隙间。定睛看着活生生的生命,陈泳超的笑靥如孩童般纯粹。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他,打心眼里喜欢这“充满生机的大和谐”。

  2009年初秋,“常州道情”“常州唱春”“常州小热昏”……这些已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常州地方曲艺,60年来首次登上北大舞台,引起师生浓厚兴趣。而将这项名为“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引入北大的,正是北大中文系常州籍教授陈泳超。

  离乡日久,但他依然时时记起故乡的人和事。在应约为家乡一本撰写的文字中,陈泳超一口气回忆了9条常州童谣,“全凭记忆,个别地方曾征询父母意见。”搜集、回忆这些传统童谣,在陈泳超看来,“也是对乡里故土的一种之情”。而他的童年,也藏匿在这些童谣里。

  “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舣舟亭麻石柱子上镌刻的黄仲则这两句,一直在他心里头。陈泳超的老家离舣舟亭不远,儿时就读的新坊桥小学也在附近。引起他对民间文学最初兴趣的,或许正是那些浅白明丽的童谣,还有祖母讲述的“孟姜女”之类的民间传说。

  1984年从省常中毕业后,陈泳超考取了北大中文系。在大学本科期间,他对民间文学、俗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屈育德、段宝林教授指导下,他和同道者一起恢复了北大民俗学会,并主要负责北大中文系连续几届民俗采风的编撰工作。他数度前往苏州,调查民间文学。毕业时,他将论文题目定为《冯梦龙真情民歌观》。

  后来,他师从南京师范大学谈凤梁教授攻读元明清文学,他的硕士论文,是《白蛇传形成土壤的历史层积》;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在南师大学报任编辑,其间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先唐文学,博士论文是《尧舜传说总体研究》。

  在南师大10年工作期间,陈泳超积极参与江苏省及吴语协作区的民间文艺活动,曾任江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吴歌学会理事等职,发表了《傩的本义及正误》等20余篇论文,参与苏州歌谣集成的最后统稿,长期参与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民间文学志《江苏民间文学志》的组织、编撰工作,并自费在江、浙、沪一带以及湖南永州等地区进行了多次民间文学的实地调查。

  1999年,陈泳超调往北大中文系。他做的关于常熟白茆山歌传人陆瑞英的调查,被学界称为“是一个用科学的方法,用一个学者严谨的态度去做的一本书”,著名民间文学学者刘锡城赞叹:“这本书是北大在十年以后,民间天天向上 蒋梦婕文学又发出的一声震响。”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在中国可以说。春天是萌动、生机盎然的季节,“杏花春雨江南”,足够诗意,也足够迷人。

  不过,在陈泳超看来,正因为有“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这首诗就有了一种生的欢乐与死的阴影交织的复杂情韵,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清明节最动人的意味。”他已经习惯从俗文化的角度去解读那些习俗:“传统清明节还有好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插柳、戴柳、荡秋千、筝、斗鸡蛋、挑荠菜等等,都是充满生机的游戏,我总觉得让这些活动与扫墓混在一天,让生的快乐和死的惆怅混在一起,才是大和谐,让人赞叹。”他试图在自己的研究中,探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虽然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经历,但可以去更多地知道,甚至可以知道我们祖先生活的样子。”

  上世纪90年代末,陈泳超的《尧舜传说研究》刚一出版,就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成为研究尧舜传说的权威性著作,他也由此成为研究尧舜文化的著名专家。

  研究上古史的学者,往往会在尧舜故事中寻找社会发展演变的因子;研究的学者,又能以破译的姿态在尧舜故事里碰撞出一些奇妙的火花来。陈泳超的《尧舜传说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却是特立独行:它既没有以传说中的因子印证历史的发展,也没有力图在对传说的解读中破译出惊世骇俗的尖新观点,只是倾力于“把古今与传说为系统的叙述”,在详细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为我们展现了尧舜传说在流传、定型过程中的脉络与线索。

  有关尧舜的传说本身极为复杂、多变,但陈泳超却不避艰辛,把尧舜传说放在长时段中清理考察,这就构成了本书以历时性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在分析了尧舜传说的定型过程之后,陈泳超又采用情节单元分析方法,以《五帝本纪》为文本依据,把尧舜传说分成几组情节单元,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尧舜传说发展演变的历程。以事实说话,把混蒙的传说与变得条理清晰,是陈泳超的用心之处,也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