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兵妹妹在机房杜书瀛同志是文艺理论界的常青树,虽已年届八十,每隔几年总有新书问世,发表他的文论新见。当我拿到这本新书《文学是什么——文学原理简易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又为他在文论教材编写方面的大胆尝试感到惊讶。这本书名曰“文学原理简易读本”,但既不像“读本”,也不“简易”,走的全然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套,它不面面俱到,而是围绕“文学是什么”这个牛鼻子,抓住文学原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在与他人“对话”中展开深入思考和阐释,力求在老问题上翻出新看法,全书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论辩意识,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给人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文学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作者敢于说出自己的话,富有主体和创新。作者在一系列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上十分尊重前人见解,但又敢于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和文学本身的变化,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对基本文学理论问题做出新的阐释。他在书中明确表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我重点说或大说特说;别人已经说过的,我尽量不说或少说;别人说过而我有疑义,则要花费笔墨和口舌说清道明,努力辩出。
作者在书中抓住文学可否定义、文学为何发生、文学能否“进步”、文学是否会“”、文学怎样“存在”、文学是否还需要“创造”以及中国文论有何独特之处等一系列当前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同国内外学者对话中,做出自己新的阐释,一扫一般教科书的枯燥和沉闷,显示出理论生气和活力。在文学起源问题上,他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大胆引进“被忽视”的维谢洛夫斯基的观点,“被遗忘”的陆侃如冯沅君的观点和“最接近真理”的维柯的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在“中国文论有何独特之处”问题上,文学理论的“似是而非”,展示中国特有的“诗文评”传统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体现文论研究的民族主体和创新努力。当然,这本新书不可能穷尽当前文学理论需要深入探讨的一切问题。在“文学进步”问题上,我认为有关文学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文学进步和文学继承革新的关系、文学进步概念和文学发展概念的关系、文学进步的指标、伟大文学家在文学进步中的作用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而对当前文学新现象、新问题,比如在传统文学、精英文学中以审美为中心为主导,那么在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活动中是否以审美为中心为主导?如果是,那么审美的形式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也尚待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文学理论总是在各种学派和各种观点对话中得到发展,该书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对话性和论辩性。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它是一本‘抬杠’(学术辩论)的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生如何‘抬杠’的书。”我很欣赏作者这种思和做法。作者论述每一个理论问题时都有明确的“抬杠”对象,作者善于抓住对方主要论点,对方思想的来龙去脉,分清其价值和不足,给予中肯评价,同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形成新思想。对话和辩论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思想的交锋显示双方各自有价值的思想,使思想在对话中得到丰富和充实,这也是理论创新之道。在“文学是否会‘’”问题上,作者分别同的黑格尔、美国的丹托、美国的米勒展开对话,辨析其“终结论”和“论”的实际内涵和“合理”之处,最后指出即使在信息技术时代文学也不会,因为文学有内视性的特点,文学是语言艺术,只要语言在,文学就存在。从文学理论教学和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角度看,作者的对话性、论辩性也有重要意义。文学理论教材不仅文学知识,而且要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学观念,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传统文论教材一大特点就是十分强调教材通用性,要求理论观点全面和稳定,这固然有其道理,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容易学生的思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扬主持文科教材编写时,就看出这个问题,他指出在给美下定义和给文学下定义时不能一根线,不能只讲一种看法,要把各种看法摆出来,把矛盾分歧展开,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辨析,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更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新时期一些受到师生欢迎的文论教材就在于克服以往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胆向中外各种文论,并同他们展开对话,使教材面目焕然一新。、对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保持活力和生机的重要经验。
杜书瀛同志是新时期我国文艺学界一位很有影响的学者,他几十年来不赶时髦、不以权威自居、不固步自封,一直在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地劳作,不尚”。他这本创新、对话、论辩的“读本”,为当前文论研究提供重要,也给文论教学和文论教材编写注入一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