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良性阵发性性眩晕误诊分析:如何鉴别与防范?

※发布时间:2017-10-18 14:18: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良性阵发性性眩晕(BPPV)常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等多种疾病,误诊原因涉及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管理3个方面,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国内有学者通过对国内公开发表的BPPV误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了解误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减少误诊率。

  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时诱发的短暂性眩晕,是一种自限性周围性前庭疾病,占周围性眩晕的60%,发病率约为64/10万,复发率为20%~30%,终身患病率为2.4%,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70岁为高发人群,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

  BPPV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BPPV多与年龄、性别有关;继发性BPPV多见于颅脑外伤、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疾病。根据半规管的生理解剖结构,BPPV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占70%~90%)、水平半规管BPPV(占10%~30%)、前半规管BPPV(占1%~2%)和混合型BPPV(极少见)。

  诱发试验是诊断BPPV的金标准,70%以上的患者可通过试验诱发眼震,根据眼震特点采取Epley、Semont、Barbecue、Gufoni等不同复位手法进行治疗。50%~80%的患者经一次手法复位可完全治愈,多次复位治愈率达95%以上,对于多次复位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治疗。关于复位后是否需要体位变化学术界存在争议。

  22%~38%的患者在复位成功后1周至数月会遗留头昏、头重脚轻、行走漂浮感、走不稳感等症状,可通过药物、前庭康复等消除。

  BPPV需与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等引起自发性眩晕的前庭系统疾病及直立性低血压、颅内或后颅窝病变等相鉴别:

  ①前庭神经元炎:常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伴持续性自发眼震,且快速相偏向健侧;甩头试验(+),偏向患侧;站立或行走时身体向患侧倾倒。

  ③前庭性偏头痛:眼震常无潜伏期,方向一般为单纯向上或向下,诱发头位与眼震方向无明显相关性,伴偏头痛症状。

  ⑤中枢性眩晕:多见于小脑、脑干病变,眼震常无潜伏期,呈持续性上跳或下跳性眼震,与诱发头位无明显相关性,伴小脑、脑干的异常体征。

  需注意的是,当眩晕或眼震症状不典型,或不存在前庭系统症状,或经手法复位治疗不成功时,应考虑其他疾病。

  分析文献发现,虽然BPPV被误诊并未造成不良后果,却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故提高医师的诊治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缓和医患关系有重大意义。BPPV的误诊与医务人员、患者及医院管理息息相关,其中以医务人员对BPPV的认识不足为主,由此衍生出病史询问不详或忽略头晕与体位的关系、过分依赖医技检查、未行试验检查等一系列与医务人员相关的误诊原因。

  国内对BPPV的认识和普及发展缓慢,尽管增长期后耳鼻喉科、神经科医师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但其他科室对本病的认识仍滞后。

  眩晕患者就诊时往往首选内科,大部分内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BPPV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认识不足,对各种眩晕疾病的鉴别诊治思狭窄,忽略了头晕与体位变化的关系,或者即使关注了也误诊为颈性眩晕,未行试验检查,在多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后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若无阳性发现则倾向诊断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患者辗转多个科室后方考虑耳源性眩晕,就诊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少数病例治疗无效后诊断为癔症、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病情进一步延误。

  问诊对眩晕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详细的问诊可区分90%以上的眩晕或非眩晕性头晕,可明确70%~80%患者的发病原因。

  BPPV的诊断首先依赖病史的筛选,期间可能由于患者的眩晕症状不典型,或BPPV发作时间短暂,遗留持续的头晕、头沉感、不稳感,使患者就诊时多忽略对眩晕的描述,着重描述发作后的遗留症状,导致医生的诊断思发生偏差。此外,部分BPPV患者可自行缓解,就诊时无典型症状致误诊、漏诊。

  BPPV多见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椎病、脑梗死等病史,予降压调脂、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后可减轻部分症状,甚至随着治疗的推移,BPPV逐渐缓解甚至自愈,从而误诊或漏诊;部分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病变或动脉纤细狭窄,从而误诊为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此外,CT或MR等影像学检查对BPPV并无性,不能显示微小的耳石颗粒,对耳源性眩晕诊断价值有限,除非合并神经科疾病,否则不应常规检查,以免造成过度医疗。

  鼓励医师自觉查找文献,定期参加眩晕专题,同时可借助网络更大限度地普及知识。当然,眩晕知识普及的对象还应包括患者,这样有利于其有针对性地选择就诊科室,有助于医师更好地进行病史采集,从而减少误诊的发生。

  接诊眩晕患者时,还应关注眩晕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伴随症状、诱发和缓解因素。眩晕中,若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min多见于BPPV;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持续数天可见于前庭神经元炎、中枢性病变;持续数周至数月常为非眩晕,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方可考虑心理相关性眩晕。

  有研究认为,由眩晕障碍量表中提取的五项病史评分表(仰头、弯腰、起床、床上翻身、头部快速运动是否出现眩晕或眩晕加重)可用于BPPV的筛查和诊断。

  眩晕相关疾病表现各异、病因复杂、涉及学科广泛,应引起各科室的重视。对于久治不愈的眩晕患者需及早请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眩晕专科等科室会诊,有助于早期确诊,及时治疗,缩短看病时间,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由于缺乏眩晕专科门诊,多数患者就诊时常缺乏针对性,导致病情延误。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眩晕疾病中心或眩晕专科门诊,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助于专病专治,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漏诊。

  摘自:郭权来, 陈晓珠, 周岳鹏,等. 良性阵发性性眩晕误诊文献荟萃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7, 30(3):40-44.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