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医学生论文致谢林俊杰”的话题被推上热搜。事情是这样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二学生华,于5月2日界科学界最权威的期刊数据库SCI中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在其中的致谢部分,她特地感谢林俊杰,“在过去的10年里,林俊杰的歌曲给了我强大的支持。”(5月8日,《钱江晚报》)
追星却追出了SCI论文, 这种态度与践行值得点赞,感谢偶像也足可见其随性的心胸气度。网友称她为“追星的正面例子”、“粉丝对偶像的高级”,也算比较准确的评价。抛开事件本身的励志属性,在当今泛娱乐化的大下,这一案例也有一定的社会引导意义。
但也要看到的是,将华发表论文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追星的力量,是有失公允的。不错,在此过程中,偶像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关键还在于个体本身。如果华没有将对偶像的喜欢追捧与自身的目标对接,将明星的人格魅力、优秀品质、面貌内化为引领自己不断进取奋斗的催化剂,那么她也不可能成功。反过来说,那么多追星的年轻人,并非都能在SCI上发表论文。那么多喜欢林俊杰的大学生,也并非个个都能如华一般学业优秀。偶像只是测试你前世死因催化剂,关键还在于个体的“正确姿势”,即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
也因此,此次大学生论文致谢明星,固然是让了解“科学追星”的一个绝佳切口,但也不能将个案当成普遍,进而过度解读与拔高,更不能因此就片面地下这样的论断:追星对年轻人有利无弊。
实际上,因追星而“”的现象仍很普遍。去年有报道,贵州一名16岁的女孩为了追星,向父母要了十几万,还经常逃课去外地接机,耽误了学业。学校下了休学通知书,家人将她送到农村体验艰苦生活,也不能她的疯狂举动。
即便是成年人,如果不能把握好度与方法,追星也可能成为自己的灾难。很多概还记得,曾因迷恋刘德华致父亲跳海身亡的杨丽娟。近日,有披露了她的现状:至今仍度日,很长时间内活在悲痛与懊悔中。
总之,我们赞赏大学生追星追出了SCI论文,并不是肯定其追星行为,而是喜欢这种“化偶像力量为自身动力”的态度与智慧,也是对“追星皆”的一次纠正。但也不能因此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追星皆正确”。盲目狂热地追星仍需,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因为判断能力与自制力的不够,需要社会层面的正确引导与规范,也需要明星群体社会责任感,以榜样的力量正面引导粉丝。关键字 :我要反馈新浪新闻号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