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STEAM教育中A的七种含义这位美国艺术教育博士一次性说透了

※发布时间:2019-5-2 4:27: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属猪的最佳配偶从STEM到STEAM,艺术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陈怡倩博士是一位资深的STEAM教育专家,在美国从事统整艺术教育近20年。近日,小思在上海科技馆对陈博士进行了专访,听听看她是如何落实STEAM跨学科教育的。

  这是美国州立大学三镇分校里奇兰市艺术委员、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数据可视化、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陈怡倩博士曾经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布置的小作业(针对6-8岁学生)。

  不要小看这区区两个回形针,以及这短短的三分钟,这个小活动锻炼了孩子们除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之外,也引导孩子把生活经验习得的知识,连结到已过的学科知识,具体发挥出来解决问题。在过程与讨论中,可以涉及到的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历史、工程、设计,以及美术。

  陈老师强调,在这个活动里,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计时的意义除了便于课堂管理,也为了增加趣味性,在倒数计时当中增加孩子们的紧张感。更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们与现实社会实际要求的对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人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要求,都会有deadline。

  于是,这三分钟的时间,就是一个未来职场上临时加诸的必须解决的具有时限性的项目的缩影,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在的时间中负责任地完成工作项目。

  实际上,在陈怡倩老师的课堂,她常常会使用即时挑战,意思就是在现实的状态下,用生活周边常见的物品与情境去刺激孩子们的脑力活动。在她策划的教学课案里,时间是多变的,可能是流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有的,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更是多种多样。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持续的艺术教育对全社会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前田肯定艺术的重要,他表示,“所有卓越的创新都来自于把不同领域的东西聚合到一起。艺术不仅仅带领科学达到美的境界,它更能给科学领域不同的。”

  作为美术教育者,在实践STEAM教学之前,必须理解A的含义。陈怡倩表示,在STEAM框架下,更要从不同面向思索A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做到融合教育。而她理解的A,有着七种不同的含义:

  我曾特地问过陈老师,出于何种考虑增加了“人文”这一面向。用她的话来说,“因为我爱剥洋葱(把知识隐喻为洋葱)。我们为了追求深层理解,会一层一层地探索,对于STEAM里的A存在的意义,剥到后面我发现之前的发现虽然有存在的道理,但也可能是假像,是的,并不是真正的核心。”

  她认为,Humanities, 才是艺术的真谛。ARTS内涵Humanities的本质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人若是没有了人格,没有一个悲天悯人的胸怀,没有同理心,接受的再多教育都是的。

  因此,在下图中,陈怡倩特地将“人文”分开,以双向箭头表示“人文”的元素其实也与其他六个A的面向有所交集,相互融合与影响。

  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人对于事物的能力本来就是多元的连结、多样的方式,联动来理解运用。

  “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跨科统整的融合教学。”陈怡倩认为,STEAM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需从跨科统整开始。在陈怡倩的著作《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一书中,她育的角度深化并探讨如何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统整课程设计与教学。

  “教育是一种贩卖,我们一直在贩卖某种正确答案。即使我们在贩卖我们的知识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个盲点。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用各种专家的观点来佐证这一答案的正确性,而没有发现自己的盲点。而STEAM教育,就是跟着学生一同发现某一个盲点,而后从这个盲点着手进行深度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STEAM艺术教育,理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艺术教学模式,小思特地专访了陈怡倩博士,育者的角度出发,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看看她就跨科统整的融合教学,对老师有什么。

  2004年获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艺术教育系博士、博物馆学结业证书。 2008年起任教于州立大学三镇分校教育系。

  现任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国际事务秘书长、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学会亚裔艺术教师议题核心委员、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学会“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 Working)研究议题、美国艺术教育学会亚洲艺术文化议题会员组长、美国州里奇兰市艺术委员副、哥伦比亚艺术联盟委员、三镇华人协会顾问、丽比中学 STEAM 核心课程顾问。

  Q:我了您那篇《从美国经验谈美术通识教学的模式与核心价值》,您能不能大概介绍一下美术通识教育?

  A:美术通识教育,坦白说就是结集艺术史、艺术、以及写评论的训练。其实在美国高校中,目前还处于韦伯(Webb)的“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的第一阶段——重述与复制,这是记忆导向的,比如艺术史通史。最多做到第二阶,就是理解,明白、理解历史的进程,比如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虽然有用不同的名称,但是本质上其实还是记忆导向与理解导向的。

  199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的“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等级。当前美国的教育大纲引用知识深度来设计课程内涵以及学习成效的评鉴标准。

  即使在艺术通识课程里的“”,也是用艺术史论来,而不是个人运用综合知识与经验的反馈来。这两种是不一样的。个人反馈是把所有的理论都消化了以后,用自己的话来说,是自己与知识体建立一种亲密对话的关系,在反馈中自己的知识进程与成长。然而,高校里的学术报告,似乎都依循着一定的模板,都把引经据典当作论证的有效,这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的影响,认为一定要提出某种才有建树。

  我们其实忽略了艺术本来就是一个融合体。以前艺术的存在都是跟社会的脉动有关的,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然而,现代与当代的艺术存在,则是体现个人的创造性,都是个人化的独特行为。这种追求个人表达与技术极致的也影响着美国高校艺术课程、艺术通识课程的发展。

  我们可以说,美国高校的艺术通识课程,可以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个人主义,一个是体现历史进程。它以艺术为艺术的,不是艺术与生活,不是艺术与社会融合,而是把艺术单独“拎”起来,用艺术基本原理解析,所以其实这样的知识是窄的。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切割性的、分科学习”的原因。

  但这个方式,慢慢也会有所改变。我之前教授为一般大学生开设的艺术史课程时,就思考到性思维的意义、创造力的意义来回溯、学习艺术通识,用联动的方式,用能力与艺术进行对话。这个方式与近期的艺术本位研究(Art-based research)趋势的吻合。

  艺术本位研究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性的旅程,它的出现,或许会改变通识课程的做法,但是在近十年之内是不可能的,因为师资培训出来的老师们,通常只能教授单一的学科知识,还没有办法做到线的功能,即多元激发、以培养创造力为优的教育。

  事实上,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素养。素养是一个人格,要回溯到一个做事的态度,从中国或者是传统的人文规范角度来说,它是一个美感美学,是交融性的,绝对不是硬梆梆的基本原理,因此,它的功利性与长效性并不完全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可惜的是,很多的艺术教育实践者看到的它的功利性,所以才会有这种风潮、热潮,他们看不到艺术的本质——一个永续的本质。

  就素养来说,我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老师们必须要认识到学习艺术教育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学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是开发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表述自己的意见?还是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或者是观察、、理解社会的能力?

  我觉得不同的目的,会导致教师在引领艺术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方向。这点需要认清,要注重“以人为本”,认清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它的目的性,不然很容易被功利。

  Q:是的,这体现了教师在整个基础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STEAM在中国也火了几年,您觉得它在美国与在中国有什么共性?或者是有什么异同?

  A:在美国的发展,我不可能说得很全面,我只能以我们小镇来理解。我们当然是可以从一个小点看到可能会有的普遍的情形,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只能以我的小镇来说。

  我的镇上是美国科学家人口比例密度最高的科学重镇,因此,小镇对于STEM并不陌生。然而渐渐的,小镇相关单位已经知道运用艺术转型的重要。换句话说,怎么用艺术来转型?所以,小镇上至市政单位到教育局,都刻意把艺术拉拢进来,有一些原本以STEM为主的特色小学,现在都变成了STEAM。

  这个改变并不是为了赶上热潮,而是他们自己体会到了,若是只有STEM课程,孩子们的热情会减少,他们的思维是死的,变成了“机械人”。因为STEM是注重科学的,是“冷”的,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是直线型的。

  但是艺术是发想型的,需要老师用发想型的思维去平衡直线型的内容,才能做到具有涵盖多面向的教育。所以,在全科教育的中,如果单独地把艺术切割开来,那就不是全科教育了。

  第二,老师不是唯一的。在STEAM的框架里面,老师不是唯一,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学习过程中拟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因为它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刚成立的丽比中学里面,虽然现在正处于试验阶段,但无论什么学科,学生有自己的时间表,这是与别的学校不太一样的。

  比如,我女儿是六年级的学生,她有自学的一个进程,学校也为每个年级的学生设置了学习的进程,学生完成了这个学期的学习进程,可以往下一个进程走。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是六年级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回家后,可以地按照学校的学习进程走,学生可以跳级,老师会给他/她做评估,孩子们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当然也有质疑是不是干脆以质优班的方式将资优的孩子们拢在一起,也就是精英教学。但,反思后的结果是——挑出来与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起学习的精英教育里成长的孩子们,缺少的是互助合作的。等到这些“精英孩子们”进入了社会,才发现,除了智商高以外,其他都无法达标。他们无法真正发挥他们的潜力,缺乏社会素养的沟通、整合、协同、合作,他们反而有可能成为自利的人。持这样理论的教育实践家越来越多。

  仔细想想,在现实世界里,“大概一万个人才出来一个CEO,其他都是社会”。这种时候,我们更不能忽视协同合作,来打造出最适合未来社会的社会的统整教育的真谛。

  但实践起来,还是会遇到阻碍,有的学生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学习,但是在STEAM教育里,强调的是协同。所以我们要找一个比较折中的方式,实践起来是很难的。STEM/STEAM在国内那么火,很多人却只看到了一个外表。盲点就是很多人认为STEM/STEAM就是可以让学生玩机器人,玩3D打印,但是很多人忘记了做评估,忘记了要负责。这是与美国实践STEAM不同的其中一个差异。

  A:我觉得有的,但是这有很大的盲点。其实就美国全科教育导向来说,在某一些方面,专业度就衰退了,特别是艺术专业。

  我是教授艺术同等课程,所以我要花很多很多的心思去提升学生的品味,提升他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鉴赏的能力,甚至运用艺术的能力。这个是比较难的。

  A:我对教师的就是虚心求教。很多老师不敢去问,可能是怕凸显自己的专业不足。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觉得这是承认自己的专业不足。事实上,知识就像一个大海洋,我们所知道的说不定只是里面的一块珊瑚礁而已,对不对?

  A:真的是学无止境。老师愿不愿意放下身段,也成为一个学习者,我觉得这是一个专业老师必须要做到的一点,必须要自己回到学生的本职,然后去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什么会成为我学习的爆发力?只有这样,才能随时随地的联动,就是从一件事或是一件物品联想到不同学科的知识。

  比如椅子,我可以用椅子联到很多不同的科学、不同的设计……甚至是联到心理层面。能不能随机应变,这是跨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老师本身也必须要有创造力与想象力。老师除了要做到虚心求教,另外还必须保有最求知的渴望,这样才能够持续下去。

  A: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对话点,让教师明白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把它拿到艺术教育里,就是学生与老师可以共同思考在对话点中,艺术教育应该怎么走呢?

  换句话说,艺术教育不能固定在艺术教育的框架里,必须思索孩子们的嗜好,根据平常的生活经验,理解孩子们的压力,考虑到孩子们的未来。这是一种对话,一种同理心,投射的同理心。从这点出发,才能做到具有人性的艺术教育。

  教育,不能只看到现在,也不能看到十年以后,而是要看到下一代的下一代。因为它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

  美行始于心,要想成为一个有人格、行为美丽的人,要从“心”开始。美心始于觉,觉就是觉知,要去感受,有同理心。永续的目标为人本的关怀。

  教育的旨在于塑造人格的核心素养,促进人本的世界。因为好奇而求知;因为挑战而,因为关怀而改变,以人本关怀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落实美育育人的目的。

  A:我会尽量设计一个场域让他们去探索。我可能会给他们一些机会,但是我不会去拉着他们的手去做。

  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当然得要有引导。我希望我的女儿去学编程,所以我让她去参加一些给小孩开的编程课。学完编程课回来后,她想要做什么项目,就让她去做什么项目。比如她现在在自己编程做网页,而不是用别人的模版——因为她觉得那太无聊了,为什么要受别人的?她13岁就有这样的想法,我常骄傲的。

  她学钢琴,但是很怕去参加比赛。因为她觉得比赛就有绝对的答案,只要有绝对的答案就会承受许多压力,所以她很怕比赛。但她喜欢看动漫,于是自己开始改编主题曲,用软件写谱编曲。实际上,她从12岁就开始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她比那些得第一的孩子还伟大,因为她已经会创造了,已经把钢琴变成一个工具,在创作这条上走了。

  我知道她现在是属于游泳圈的阶段,就像我们学游泳,还是会放不开游泳圈,所以她拿别人的东西来改编。她已经把PBL的学习贯彻到她生活里。

  我在实践PBL时,把PBL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就是用已经存在的模版来熟悉理论与技术。第二阶段是平移,就是理论技术的本质不变,但是形式与外装变了。第三阶段就是自主发展,创作与应用,从理论技术出发再创新。

  她现在就处于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因为她会害怕,还没有自信可以从头到尾自己写曲,自己编。但是她自己找资料、学习适合的软件,并做到用软件来写乐谱。她的视觉、听觉有联动,并带动了音乐相关的智能,所以我觉得她很棒,比传统学音乐诠释曲风的孩子更能体会音乐之于人、至于感情的意义。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使我是做教育的,在观察孩子,养孩子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目前为止,我做的到底对不对?我是不是应该用那些时间让女儿也去做一些数学题?要不然落后了怎么办?

  可是我发现不对。因为我还不知道她大学要去修什么课,还不知道她的兴趣在哪里。我不能因为传统认为学科导向、智能导向是重要的,而去她的兴趣,她的喜好与天赋。我觉得这是家长都应该要的——家长的模版不一定是最好的模版,应该要按照小孩的模版去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关键词:艺术的含义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