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试题的区分度来看,保持了一贯延续性。试题紧扣考试说明和课标,以立意的高远、思维的新颖,角度的别致、多变的情境,真正实现了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没有“偏”“怪”题,考查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关联度高,因此,难度系数与近几年相当或者下降。
先以学生相对容易失分的七道主观题为例(实际做3加2题)。必修部分21题由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材料导入,引发学生深思课本上未提及的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自然引发考生联想和对比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由于白银大量外流引发清王朝、经济、军事的危机。该题前瞻性强,契合了我国现代“一带一”国际战略;22题以年间知识在国难当头思考国家发展道为主题,对比同为亚洲近邻的日本和印度不同道的共同背景,然后就陈衡哲1924年发表的《西洋史》提及的列强瓜分中国事实,试图找到“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写一篇要求较高的280字左右小论文。这完全传统文化中知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符合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也达到了要求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拘泥于人教或者人民版课本的表述差异,鼓励考生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3题则是通过两段材料对比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概括和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该题人文色彩浓厚,注重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和提升。与前两题一样都突出了依托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特色。选修部分四道题则不回避重点热点内容,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如24题A,通过孝文帝材料,强调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悠久历史和时代特色;24题B则再次考查了在制宪会议上的发挥的作用以及坚辞国王地位而担任有任期受制约的总统的优良品质;24题C则考查了在特定条件下编写的《清史稿》中对孙中山的描述,考生如何辩证而正确看待《清史稿》问题;24题D则另辟蹊径,考查了罗马的建筑成就以及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总之,今年主观题较之以往有较多的创新:首先是学生阅读的材料字数明显减少并且不存在阅读障碍;其次,必修部分一共精选五段材料,选修四题共精选四段材料,一般都短小精悍,自然有利于学生有更多时间审题和答题;再次,试卷很好的体现出能力立意的目标。至于其他方面,则延续了一贯的“苏味”,史料新颖,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同时兼顾史学近年研究表述与现行教材主干知识体系,确保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实际的正确导向作用。
另外20道客观题,几乎引入多种体裁和形式的新鲜素材,如简短原始材料的引用、白话文叙述的历史事件、满清大员(耆英)的真实、依据《万国公报》发表文章主题所统计的的图表、外交声明等等,都以灵活的表达方式设置了耳目一新的历史情境,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如第1题从商周青铜器由实用演变为的象征;第2题汉武帝指定钱币国家专铸体现中央的表现;第3题唐朝三省宰相的变化表明君权的调整;第4题孔子与朱熹对“克己”的理解差异无疑起到让学生注意对比和课本表述的细节差异;而第8题机关刊物《向导》发文内容,正好弥补了课本中的知识的缺憾;第16题以新角度考查了1832年英国议会;第18题紧贴现实,列举了1990至2003年世界经济结构的新变化;第19题,则把“全球化”明确细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大而化之。尤其是第6、第9题打上了明显的江苏印记,考生至少明白在时期,江苏的高等教育已经全国领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