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古都历史水系的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7-11-15 11:45:4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天的城格局开始于13世纪的金太宁宫(今北海公园),忽必烈放弃金中都城址,选择金代太宁宫的园林水体为中心,建设新的皇城、宫城。元大都的规划者刘秉忠参考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思想,灵活地结合了地区水文地理等各方面条件并充分考虑了对河湖水系的修葺利用。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新的都城——。明代的都城基本维持了元代城市的格局,放弃了大都城北的一部分地区,并将城市南城墙向南移,形成内城。宫城与皇城的布局也与元大都基本相同,宫城位于太液池东侧,宫城、北海、中海、南海等园林水系以及内廷各机构之外即为皇城。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城并未遭到较大的。清初沿用了明代的城市、、园林、水系等,仅对个别地区进行了改建,其中北海、中海、南海水系是城市中心最大的皇家园林体系。

  自元代开始即形成的六海水系与都城的密切关系在明代、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六海水系一直是都城规划布局的核心。另一方面,北海从12世纪金代开始就已经成为城的水利运输暨交通枢纽和生态景观核心,特别是前海、后海、西海(今什刹海地区)。北海一带原为古代永定河故道,河流迁移改道后,的河床积水成湖,形成所谓的“积水潭”,即现在的六海水系的前身。唐末五代之后逐渐扩展为一座天然湖泊,水量充沛,灌溉周边的农田。

  元代采用工程方法汇集西山水源,选择水量更为丰富的高粱河水系(今长河)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由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全面主持城市引水工程规划、实施工作,通过城市引水系统的,为北海另辟水源,并增设闸坝,将大运河漕运水系直通与积水潭地区。郭守敬还将当时的供水河道分为两条,其中一条水系由宫城注入太液池为宫廷供水,是皇家的专用水源,不与其它水相混。另一条河道则用来满足漕运的要求。六海水系相应地被分为两大部分,皇城内的北海、中海、南海为太液池,皇城之外即为积水潭(什刹海地区),一系列的引水工程使得地区漕运系统在元代空前发达,也解决了庞大的都城供水问题,成功地协调了交通水利与皇家苑囿用水的关系。同时,元代的引水工程也使北海等园林水系能够至今保持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显示出皇家园林及水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思想的科学性。

  明代城的供水系统虽然有所改变,恢复了太液池连通什刹海的故道以皇家水源的充足,并在太液池南端开凿南海,经过城市的综合水系治理,三海的水量更加充沛。太液池在明代继续作为城市供水和皇家园林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主要水源的作用得到了延续。清代对昆明湖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了城市的持续供水。由太液池、什刹海等组成的六海水系在调节城市内河湖水量、供给城市用水和防灾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大运河历史水系在古都营造、发展、传承、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城市的营造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运河水系供给了砖石、木材等大量的建筑材料,确保了都城的顺利营造。因此,有城是水上漂来的说法。此外,沿运河水系形成了码头、船闸、仓廪、、道观、桥梁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古都风貌。在空间意义上,水系的存在不仅奠定了元代的都城、皇城、宫城基本格局,也因此奠定了此后城700余年的基本格局,对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对城市景观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大运河供水系统(如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为都城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园林景观用水,传承、发展了六海水系及北海等皇家园林体系。历经数百年,这些皇家园林和水系仍在发挥着维系城市中心区生态系统、调节小气候、创造宜居城市的重要作用。以水系为核心、纽带的园林景观,能够较好地与城市建筑、绿地等系统相结合。水系就像是城市的血管,与城市建筑共同构成城市有机、完整的文化景观系统。

  三是为国家统一和的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大运河水系沟通了古都与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在确保了都城所需物资源源不断输送的同时,也为政令的执行和边疆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此外,大运河对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沿岸文化风俗传统塑造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运河运行过程中,促进了南北方各地区的文化、风俗、饮食、工艺等交流融合。

  四是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历史水系开凿、等工程,建设了一系列河道、桥、闸等水利工程,促进了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至今,仍保留有高粱闸、中闸、下闸、平津闸等水工遗产。水系在满足宫苑和运输用水的同时,既作为下游河道的水源,同时充当调节水量的天然调节池。

  五是体现中国历代城市的规划营造传统。我国古代城市的营造选址、街巷肌理等都与水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水系规划是城市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历代城市规划建设者将天然的河湖水系与城市的规划设计结合起来,通过人工疏浚、开凿等方式将水系引入城市中,形成刚柔并济、山水一体的城市,完善和丰富城市的人居。

  六是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是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对于这样的城市,大运河不是生母,就是乳娘。地区开挖的通惠河,将漕运的航道向西北延伸至大都(今),使漕运船舶能直抵大都,促使大运河的航运业兴盛一时。

  《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中明确,旧城内的历史河湖水系。部分恢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独特的自然地理形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地貌、自然风景、历史及文化遗产等体现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持城市与山水相互映衬的格局,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的宏观。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划定范围并加以整治。重点护城河水系、古代水源河道、古代防洪河道、风景园林水域以及重要的水工建筑物。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的控制性要素。市水资源及相关利用规划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实现“水清、岸绿、亲水、怡人”的河湖水,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全市形成“一个内城水系、三大生态水网、五大水系联通、多处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水格局。

  一是编制公布大运京段遗产规划。组织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市文物研究所等专业研究单位,根据大运河遗产点调查、遴选情况,对遗产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地区运河遗产实际情况,编制公布了大运京段遗产规划,以科学指导今后的大运河和管理工作。

  二是结合专项规划做好历史水系工作。由于历史原因,玉河皇城段、织女河、连接筒子河和菖蒲河的古河道、连接北海和筒子河的古河道,有的已被填埋,有的已改为暗沟。为此,《皇城规划》,对古河道用地上的建设应加以严格控制,为将来恢复古河道创造条件。根据名城规划和《皇城规划》的要求,市实施了玉河修复工程。2011年,玉段水道恢复和东不压桥遗址工程全部完成。前后历时9年的研究、考古、修复,这条700余岁的古河重新亮相,使京城再现玉河“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修复河道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考古发掘出土的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按其出土原状加固后向进行展示,玉河东南端的玉河庵设立了专门的博物馆。

  为进一步做好运河工作,我市在对运河沿线遗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文物修缮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对大运河及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西城区万宁桥、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南新仓、朝阳区永通桥、通州区燃灯塔、通运桥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加固,遗产的状况明显改善。

  市各有关区县及规划、水务等部门按照申遗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大运河遗产的力度,积极推进大运河遗产的整治和展示工程。昌平区白浮泉、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都进行了整治工作,建成了玉河故道、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公园,使大运河遗产本体状况和风貌得到明显改善,运河文化遗产与生态改善、运河沿岸民生紧密结合。

  大运河遗产利用不仅仅是的工作,更需要的理解和参与,需要运河沿岸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支持。市结合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活动,不断通过、网站、、等,宣传展示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利用情况等,鼓励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大运河遗产工作。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段将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严格做好工作;尚未列入的其他后续项目,继续加强运河相关遗产的修缮,把运河遗产修缮工作优先列入经费计划予以保障,争取早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对海淀区黑龙潭及龙王庙、通州区大运河古建筑群等进行修缮,对东城区玉河南区进行考古和文化景观恢复的研究工作。

  申遗工作虽然初步成功了,但我们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还要兑现。比如应创造条件持续改善通惠河的水质和周边状况。朝阳区、通州区将创造条件增加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改善水质状况,并加强通惠河沿岸施工管理与风貌控制工作;正在编制新八里桥建设方案,力争尽早使永通桥(八里桥)退役;继续推进燃灯塔周边集展示、旅游、休闲、教育于一体的“运河文化景观区”建设,逐步恢复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好运河文化景观。

  组织各级管理部门、各遗产点段的管理使用单位认真学习世界遗产公约、文物保规、国际古迹遗址准则、大运河遗产规划等文件,熟悉规划管理要求。此外,切实加强大运河基础资料、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大运河的档案。组织各管理使用单位指定专人做好日常监测工作,按时报送监测报告,加强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大运河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的要求,落实好大运河管理等任务,完善机制统一协调大运河涉及的遗产、水质管理、控制、工程管理等工作,各区县文物、规划、水务等有关部门和管理使用单位联合建立日常协调机制,确保运河遗产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协调、解决。涉及大运河相关的文物工程、新建工程等,依法、依规划履行审批手续。

  各区县、各管理使用单位继续加强大运河遗产的宣传工作,展示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结合“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活动,各地区继续通过研讨会、新闻宣传、文化节、展览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大运河的和宣传活动,让了解、支持大运河遗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