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校优秀选篇】高中历史“以问题为中心”教

※发布时间:2017-12-26 17:57: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以问题为中心”教,是指本着“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问题解决”的实现,借助文字史料、数据图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示意图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以性、质疑性、层次性和挑战性的设问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思考,激活思维,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师生在互动中逐一分析问题,逐步解决问题,呈现“质疑→探疑→释疑”的教学过程,并预留课后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这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多元的认知和思维探索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的有效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和归宿,有利于打破“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传统封闭式教学形态,在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逐步构建“问题—探究—认识—问题—再探究—”的式教学形态。

  古人云:学则须疑,大疑则大进。20世纪以来,杜威、皮亚杰等教育家都曾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杜威通过自发性、创造性的活动形成扎实的学习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疑问是探究真理的起点;苏联教育家提出“问题——发展性教学”的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近年颇受关注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注重问题解决的具体能力,更强调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的目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多元化智能水平。何克抗、皮连生等当代学者都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主张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学活动的重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来体现。

  当前,“问题解决”是国际教育领域正在发展起来的一个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的过程是一条基本课思。一些发达国家实施“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是:①学习以问题为起点;②学习者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③学习者在学习中希望获得知识,但并非来自学科,而是围绕问题产生;④学习活动大多是小组互动,而不是听。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离不开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运用的资源、手段、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已经有知识的整合和阶段小结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问题”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心脏,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的发展。

  有关大脑电波的最新理论表明,学习者必须在情境中通过与问题或他人的互动,才能理解问题或任务。即学习者经过思考,或者与他人互动,才能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从而深入情境,分析、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学生记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因此,提高学习效能的课堂不可以强制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资源,强调叙事性的信息,而非解释性文本;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带着问题的学习与无问题的学习相比较,前者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后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评定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面临新情境、新问题时,运用已有经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更是学生在新的、陌生的情境下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并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

  以高一《改变世界的工业》一课为例。基于该节课的内容和学情,教师课前将学生分成八组,四组搜集整理英国工业成就的资料,另四组各研读一则工业影响的材料。在完成各自学习任务前提下可以自愿参与其他组的学习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提供30多张图片、三张示意图、两张地图和七段,共有21个大小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依据“情境”“质疑”和“层次”三个策略进行设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忽视了历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借助图片、文字、图表、地图、视频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情境下的问题,使枯燥、死寂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有趣。情境下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的航向标,是学生智慧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推进教学过程的重要动力。教师创设情境下的问题,旨在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以上海世博会法国馆20个机器人跳舞和2016年春晚广州分会场近百个机器人跳舞的视频为载体,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对机器人感兴趣吗?由近期热点切入教学主题,意在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随后教师出示一组有关伦敦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图片,增强视觉信息,进一步刺激着学生的思维神经,引领他们带着对英国工业的丰富想象力、新问题和浓厚的求知欲进入到新课学习中。

  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逐步有相对的意识,有相当的过往学习体验。他们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得出相关的认识。尤其学习兴趣偏文的同学往往不满足于教材内容,也不局限在知识层面上。他们有许多“为什么”要问,渴望揭开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面纱。教师提出有质疑性和挑战性的设问,即问题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密度,问题的疑惑点有一定难度,所包含的历史问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在进行“英国工业影响”教学时,共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六个关联问题和一个拓展问题。从疑难度看,中等和较难的问题各占50%,富于挑战性。学生通过解读和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等的方法和能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质疑性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同时有一定宽度、厚度和难度,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求刻意达成共识,但求有碰撞,有讨论,有争论,而且具有延伸性,即具有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探究的功能。

  学生个体特征不同,学史的心理和兴趣度各不一样,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受的信息也有限。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能刺激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本课的21个问题中,有3个中心问题,15个关联问题,平均两分钟有新问题提出,课堂提问的量度和覆盖面足够。再来说说这21个问题的质。从难度系数看,可以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基本比例是3:4:3;其中,难度为易的有6个,占28.6%,中等难度的有9个,占42.8%,较难的共6个,占28.6%;本课导入环节所设问题难度为易,新课第一目的中心问题难度为中,4个关联问题难度分别为易、易、易、中;新课第二目的中心问题难度也是中,5个关联问题难度分别为易、中、易、中、难;新课第三目的中心问题难度为难,6个关联问题难度分别为中、难、中、中、难、难。可见,不论是宏观上从整节课看,还是微观上从各个教学环节看,不同难度问题的分布较合理,问题提出的顺序基本是由易而难,有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出示“英国工业”图;学生读图,阐释工业给英国带来的变化,从感受“穿袜子”的小变化过渡到体会整个英国的大变化,思考悄然启动。

  3.研读小组代表展示课前学习。课前研读的资料中包括一则负面影响的材料,目的是引起学生反思、质疑工业,着力培养思辨能力,了解工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由感受英国的变化进入到工业文明对英国的巨大影响,思考上了一个台阶。

  4.出示“部分世博会主题简表”和体现绿色生活的一组照片;学生概括主题,畅想未来,畅谈绿色生活,由历史回到现实。至此,教学重点凸显,教学难点突破,教学疑点解决,而学生则感觉探究意犹未尽。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类型或形式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强化学生的信息接收和拓展思考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将学习任务为学生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在多元化、式、探究性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考虑到教学对象、时间、内容等因素,教师适当筛选、有机整合,有选择地使用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使资源的配置度和利用率趋于优化。在本环节教学中,学生课前分组研读材料,激发“问题意识”;课上观察“英国工业示意图”,培养“左图右史”的学史方法;概括部分世博会主题,现实,认同主题,培养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看绿色生活的照片,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提升认识,激发学习科学文化的兴趣。

  第二,把握教学活动的适度性。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问题解决策略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要多样有趣,又要有选择性,要考虑活动频率及参与活动学生的覆盖面是否适度,处理好教学活动量和质的关系。活动单一或形式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结果只能是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活动频繁或形式复杂多变,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学生视听器官的疲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欲速则不达。在本环节教学中,学生活动包括、思考、阅读图文材料、演示PPT、交流与分享学习、阐释历史现象、探讨和论证问题、感受工业的变化、工业文明的影响、畅谈绿色生活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既有思考,也有合作探究,既有认同主题、形成共鸣,也有意见相左、各持己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第三,教学过程的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状态,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图进行,学生很可能不循着老师确定的目标前进,甚至会打乱教师设定的教学计划。问题设置和问题解决策略只是一个预案,教师以课前设置的静态问题为基础,及时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用和智慧对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现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烁的智慧火花,增强问题解决策略的可操作性,把探究引入纵深。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引领着学生探究、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的求知欲,有意预留了课后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远比他们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为重要。高中历史“以问题为中心”教,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逐一分析问题,逐步解决问题。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近年的学生和课堂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所任教的教学班对历史课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教的满意度均为100%,同学们的课堂参与率均在96%以上。

  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每节历史课至少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和若干个关联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中心问题和关联问题的结构要合理,问题要衔接,设问要巧妙,逻辑要严密,重点要突出。解决问题时要有思、有方法,力求分析角度多元,既有共识,也有碰撞,还要具有课后学习的拓展延伸性。在《改变世界的工业》一课中,教师本着“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借助历史地图、示意图和文字史料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以问题为阶梯,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引领学生反思历史,联系现实,预留了课后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整个教学设计形象、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学生课前研读材料、预习相关内容,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合作探究,思考、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展示学习,讨论、分享、交流观点,一步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充分,在、融洽、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真正成了学习和课堂的主人。

  有专家言:历史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会调动学生的老师,会提问题的老师,会组织学生活动的老师,会说明事理的老师。可谓是点睛之笔。如何达成呢?实践让我悟得这样的体会: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起点——或者学生喜欢老师本人,或者学生喜欢历史学科,当然最好是两个都喜欢!《历史》就在那里,老师站在前,学生如何既喜欢历史又喜欢历史老师呢?“以问题为中心”教铺就了我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