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十三届“阅读启迪童心·创意引领未来”全国大赛截稿日期将近,教师组论文评析栏目在分享了“提问时效性与公平性”“教学设计同课异构”“阅读区有效设置与使用”等一系列内容后,今天是本届大赛教师组分享的最后一期内容,我们来分享一篇关于表演游戏的教师论文。在“课程游戏化”指导下该如何实施幼儿表演游戏?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指导?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教师论文会带来哪些。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即使是大班的孩子,他们也常常会利用空闲时间请教师给他们讲故事。这天,他们又请我讲故事,我随口问了句:“听了这么多故事,你们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没想到,许多孩子都说起了“渔夫和金鱼”。我接着问:“好听的故事可以玩一玩,你们觉得可以怎么玩呢?”“可以听音乐玩游戏!”“还可以表演!”于是,在多数孩子赞同的情况下,在“课程游戏化”与《指南》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尝试以“童话剧”的方式演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跟随孩子的学习步伐,改变由教师引导课程发展的行为。
课程游戏化的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要让幼儿参与到课程中来,就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由此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与支持。因此,我首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起关于“童话剧”的话题。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对童话剧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童话剧需要做些什么。老师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记录、归纳、总结:记录孩子们的答案,避免出现重复;归纳专业用词,如场景、道具、台词、角色等;总结、评价他们的回答,使孩子对童话剧的表演有兴趣,并有所期待。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是很有想法的,他们在必要的主角以外又提出了椰子树、海星、等角色,能看到他们对故事表演的理解程度,也初步勾勒出童话剧的线条。教师所做的是帮助孩子梳理、归纳他们的想法,孩子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使童话剧的表演更,同时也能使孩子大胆、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践行自己的设想,从而有所收获。
根据孩子们对角色安排的想法,讨论的结果是一个童话剧表演需要十多个演员,因此一个班的孩子只能分成两个表演组,接着大家选定了小翼和瑶瑶分别为两个表演组的导演。我分别给了两个导演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孩子们开始自主选择到某个导演那里去报名,并确定表演的角色。
报名现场:小翼导演很尽责地一个个询问着:“小朋友,你表演什么角色?”孩子们说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后,导演就在名字后面用图画的方式表示角色,当所有孩子登记后发现主角“小金鱼”没人扮演。另一个表演组是瑶瑶导演结合演员意愿分配角色的,结果出现了两个女孩子抢着做小金鱼的角色,争执不下,就来寻求我的帮助。
在课程游戏化的指导下,教师应该从课程主导地位上退到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上来。孩子间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与矛盾,都是课程的一部分,是对孩子能力培养的一个契机,也是课程推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在孩子分配角色出现问题时,我组织孩子们一起坐下来,由导演介绍自己组角色分配情况,并说说出现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来帮忙出主意、想办法。虽然最后以其中一个孩子退让扮演白云角色为解决方法,但孩子们的收获却不少。他们会对同伴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会换位思考,也会用合理的方式协商解决问题。当教师退位,把孩子当小主人来看待时,孩子们就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表现的机会,使课程的推进跟随孩子发展的脚步。
小翼导演找到三个扮演椰子树的孩子,帮他们找到靠边的,摆好树枝往上伸展的姿势;然后找到扮演老爷爷的演员亦辰,不断地教他正确的划船动作,还表现出对演员表演的失望,又教了老爷爷和小金鱼之间的对话。接着,是老爷爷和老太婆之间的表演,导演很耐心地指导他们对话。但由于扮演老太婆的演员一直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最后导演更换了演员,终于达到他的预期目标。
瑶瑶导演有点急躁,一会儿摆弄扮演海星的演员,一会儿指导“小金鱼”的动作,没过多久,几个演员就来:扮演老爷爷的阳阳亲“小金鱼”,还跑来跑去,不好好听导演话。于是,我到走廊去看他们的情况。发现扮演海星的六个女孩子到处走来走去,有一个海星还躺到地上。我询问原因,她们告诉我:导演就是这么说的。我引导:海星是卧在海底的,但我们是演员,是在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海星,怎样表演才能让大家看到你的表现呢?孩子们马上领会了,都站起来,双脚分开、手臂平伸,左右摇晃着走。接着,我又提醒阳阳做演员就要听导演的话,要认真练。总算,二组的孩子们有些像样了,瑶瑶导演也继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编排故事情节的发展、指导演员的动作、对话。
第一次排练结束后,我觉得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于是询问孩子:“有什么问题?导演也可以来说说感受。”于是,孩子们认识到角色搞不清,许多孩子没好好参加排练,没轮到出场时也会到场地上去,影响排练。我继续引导:“怎样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知道你是什么角色呢?”孩子们认识到可以做道具、胸饰等,拿在手里、贴在身上,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角色了。我进一步引导:“需要做哪些道具或胸饰呢?用什么材料比较好呢?”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我也提议一些坚固的东西可以用硬板纸做。然后,他们分头准备:有的画椰子树、、闪电、海星等,然后涂色、剪下来做胸饰;有的找到纸盒剪开做侍卫的盾牌,运用小博想到的方法制作手柄,便于抓握;扮演老太婆的女孩子去公共区域找到围巾、手链、项链、婚纱等服装、材料作为表演时的道具。
第二天,有几个孩子带来了宝剑,这是给侍卫用的,一个孩子带来了捉鱼的网兜,虽然有点小,但孩子们的心里一直都装着童话剧表演,想让表演更顺利、更成功。第二次排练时,有了明确的角色标记,有了第一次排练的经验,表演显得有序多了。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能自己的角色岗位、导演能负责地排练、指导同伴动作表演等,有了初步的责任意识;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角色设计头饰、胸饰,将家里适合的物品带来做道具,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他们也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表现创造能力,孩子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始终站在孩子的身边,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孩子帮助,教师与孩子做的每一步都是“童话剧课程”的一个活动,也使得“童话剧课程”更贴近孩子的学习发展水平,更贴近孩子的学习特点、兴趣与需要,更贴近孩子的心灵。
在孩子排练几次后,终于要上台展示了,孩子们纷纷准备好自己的道具,小翼导演指挥演员到指定,一切就绪,表演开始了。表演椰子树的是三个男孩,他们的胸前都贴了一棵椰子树的胸饰,双手高高举起,站在原地不动。扮演老爷爷的男孩拿着小小的网兜,表演小金鱼的孩子戴着金鱼胸饰,“老太婆”准备了做贵夫人和女王时穿的服装、围巾,随着剧情的发展,孩子们之间有了对话、有了上场、的行为,到最后一直躲着的额头贴着闪电、手里拿着的孩子从黑板后面露出脑袋,表演结束,演员和导演集体谢幕。
第二组瑶瑶导演带着大家来表演,她提醒着每个演员准备好自己的道具,表演开始了。几个女孩子胸前贴着海星标记排成一溜,在原地做着左右摇摆的动作;老爷爷借用了网兜捕到了小金鱼,但每次与小金鱼的对话,老爷爷总是很小声地凑着小金鱼的耳朵讲,与老太婆的对话也很小声;而老太婆表现出了故事中、泼辣的一面,很好地演绎了老太婆贪得无厌的,在表现女王情节时,旁边的侍卫帮着她快速换上漂亮的裙子;黑板后面的两朵“白云”不时地挥舞着手中的道具,告诉大家他们的存在。
表演的结束并不代表“童话剧课程”的结束,舞台表演仅仅是孩子获得总结、提升的一个平台而已。因此,我再次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找找表演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孩子们开始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有的椰子树长脚了!树是不动的,但他移动了。”有的说:“菲菲演的老太婆很好!声音响亮,观众都能听清楚;她的表情很丰富,还能表现出生气的动作。”也有的说:“子烨演的小金鱼总是在游来游去,还游一会跳一下,我觉得不好。豪豪表演的小金鱼会在老爷爷回家时躲到舞面。”但子烨解释说:“小金鱼要露出水面呼吸空气的呀!所以会有跳一下的动作。”还有的孩子说:“老太婆换女王的衣服时要花很长的时间,老爷爷只能在旁边等着。”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发现每个孩子观察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关注的是配角的动作、,有的是看到主角的动作、表情、声音,也有对演员什么时候上场、的关注,以及表演连贯性等问题。每个孩子对表演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表演的童话剧作品都是富有个性的,同时也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在第一次表演的基础上,童话剧课程的伸展空间还很大,接下来,我们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借鉴他人的表演经验,完善自己的童话剧作品,提升孩子的表演技能、表现力与创造力。
在这个童话剧课程的实施中,没有了老师的教和孩子的学,有的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游戏,孩子们在表演《渔夫和金鱼》童话剧的氛围中做着自己需要做的事、感兴趣的事,他们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学习、思考与发展;没有老师要求遵守的规则,有的只是游戏中形成的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童话剧表演不再是按照固有模式进行的表演,而是由孩子真正参与其中,由孩子主导、主演;童话剧表演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演,而是一个复杂化的、符合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贴近孩子心灵的课程!
对于一线幼师来说,教育论文选题来源很多,有的来源于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有的来源于理论学习时的反思。在进行论文选题时,不单单要看其新颖度和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考虑其是否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选题紧扣童话剧表演主题,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源于实际教学,后进行理论提升,又回归指导教学。在选题时,需注意搞清相近关键词的概念、特点等,切不可混淆。比如我们来看看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1)定义不同。表演游戏是根据故事、童话等内容,通过动作、表演、语言、扮演角色等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如娃娃家、小医生、小超市等;(2)特点不同。表演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戏剧艺术活动,重“游戏性”,轻“表演性”。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幼儿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是其源泉;(3)表现形式不同。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的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印象。由此可见,本文是紧密围绕故事表演游戏展开的。
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实施表演游戏有以下几大流程:(1)回顾、改编故事;(2)角色分配,选择道具;(3)规则,探讨角色;(4)游戏开展,表演角色;(5)活动评价,分享体验。本文层层递进,从回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到商量讨论童话剧表演的场地、场景、台词、角色等,再到鼓励幼儿自主分组分角色,进行分组排练指导,幼儿上台表演展示,最后进行分享表演感受。笔者还注意到教育论文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更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如笔者描述幼儿自主排练这一教学现象后能够分析、总结出幼儿在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审美方面得到初步发展,同时教师的指导要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等。本文论点清晰、论据充实、论证到位。
作为一篇故事表演游戏的教育论文,我们不仅要掌握它的实施流程,还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适宜开展表演游戏的读本特征:(1)人物角色个性鲜明;(2)情节具有趣味性、动作性强;(3)故事主线突出。二是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小班幼儿通过“模仿表演”的方式进行指导,因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而直接;中、大班幼儿可通过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本篇论文不仅在选题和结构上有出色的表现,同时在专业性上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教育现象能深入挖掘,具有引领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