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首届“笃行杯”中学生科研技能大赛落幕

※发布时间:2018-11-2 10:18:3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我们想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人才公园的绿化面积很大,离自然海域的距离也很近,所以这里的水体水质是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而且水体水质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市民的观感,也会突显出深圳在建设公共设施的同时是否对生态有足够的关注。”面对评委的发问,有备而来的学生镇定自若,侃侃而谈。

  10月28日晚,首届“笃行杯”科研技能大赛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如火如荼举行。大赛要求两个半小时内学生要完成一个新课题的方案设计,并进行答辩。这显然是一项颇有难度的事。然而,同学们突破常规的脑洞,富有逻辑的思辩力,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潜能,乃至课题中所显露的环保意识与全球责任,让现场评委齐呼意外。

  “大家可能会奇怪,一个课题难道不是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候去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再讨论确定吗? 为什么要放在有限的时间来比赛呢?其实,南外高中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有了5年历史,从2014年至今,我们有26项学生课题立项研究,其中15项获得了深圳市中小学探究性课题立项,研究论文在区市级都有获。STEM、植物与研究社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科技。5年,我们完成了从课题到课程的构建,形成了深圳市好课程《中学生做科研》,提供了适用于中学生的完善的科研课程体系。期间,我们还创建了科研《小贝格尔号》进行学生研究论文的展示。漫长的5年成长,小课题研究实现了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课题的触发点在于对科研方向的度与创新力,而在这方面,学生更加敏锐。做梦洗头

  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场比赛,在有限的时间、限定的材料,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现场查阅资料、讨论,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目的在于激发他们大脑深处对科研的敏锐度,也希望通过这个比赛学生能更相信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潜能。”谈及“笃行杯”的举办初衷,发起人来自南外高中生物老师刘倩说道。

  怎么让学生在中学的土壤上萌发对科研的兴趣,地生长?从理论研究到田野调查,从课题立项到实地探索,历时5年的STEM教学摸索,南外高中的刘倩、、张国明等几位老师在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教学效果上形成了共同的理解: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建构,而不是由老师给学生。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创造平台,让学生打破单科学科的,把学到的科学、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基于此,南外高中与一众科研机构开始打破“围墙”,联合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选拔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这也是“笃行杯”中学生科研技能大赛的发端。

  “关于雨水花园净化的有效性,你们刚刚提到了一个模型,你们所说的模型指的是理论层面上的理论模型还是已经做过一些数据测试的DEMO模型?” 答辩环节,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博士后研究员肖俊老师富有性的问题,让12支决赛队伍在问题反推中对于未来科研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重要的不是获或答辩成功,而是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去发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相对于学生的作品是否成功,学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思考,科学素养有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应受到关注。哪怕学生在实践中失败了,但只要他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算是成功。”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齿轮梨stem教育创始人杨雨其说道。

  学生自主的“学”背后是老师有设计的“教”。在“笃行杯”科研技能大赛的顶层设计上,导师们不仅考虑到课题的本土化设计,他们更看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科学人文素养和人类的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如果学生研究的都是华而不实的假问题,收集的都是道听途说的假材料,那么研究毫无意义。我们重视学生研究问题的确立,从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四个维度进行判断,希望帮助学生真正把问题变成高质量探究的启动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走入现实世界,动手实践,调研考察,和身边的小伙伴碰撞思维、假设验证、磋商沟通,提出自己的研究,为我们的,为世界、为周围人更幸福的生活付出的智慧、汗水和改变,这也是当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从初赛到决赛,参赛者从45支队伍中过关斩将脱颖而出,来自南外高级中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要怀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初心去做科学探究。

  首届“笃行杯”中学生科研技能比赛落下帷幕,这也象征着参赛的中学生科研之旅的正式启航。接下来参赛者将带着他们的课题开始着手正式的科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