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粉笔,三尺系国运;一颗,一生秉烛铸民魂。”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总同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好老师”对于个人、集体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而就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老师,他们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本报在此略选一二,分享他们质朴而感人的事迹,以此向普天下的教师致敬。
简介:2007年被评为“泉州市特殊教育教坛新秀,在泉州市特殊教育研讨会论文评选中,论文连续七年被评为一等,并在“全国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
九月的阳光洒进市盲聋哑学校的课堂,付心知正在给9位有听障残疾的孩子们上课。她用娴熟的手语比划,“讲”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她听不见世界,却让世界看到了她的努力。
四岁时的一场疾病,夺去了付心知的大部分听力。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求学,她靠自学和师友的帮助走过。
2003年,付心知取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硕士学位后,决定要为那些与自己一样的残疾孩子做些什么。于是,她来到了泉州市盲聋哑学校,开始特殊教育事业,孩子们用手语热切地“老师”,那是一个把拇指贴放在自己的胸口上的动作。
从事特殊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要有热情、责任和耐心,还要能熟练使用手语;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能把专业理论与聋生的实际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聋生的进步相对缓慢一些,特别是他们容易自卑,期待偏低。作为一名聋人教师,付心知对这些深有体会,她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缺陷,以知识重塑自己,以品行赢得尊重。
谈及教学中的最大困难,付心知告诉记者,她刚来学校时,看到的是相对陈旧的教材,为了学生的知识发展跟上时代,她就选用普通学校的教材,结合聋生的特殊需要进行再创造,备课时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为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补偿他们的听觉缺陷,她独自开发《聋校语文电子视频校本教材》,共十张光盘,30余万字,目前这些校本教材成为聋生课外阅读及兴趣小组课的专门读本。
2004年,付心知的班里来了一位中途因病致聋的学生,这个孩子难以接受打击,来到班级后不愿学习手语,不愿和同学交流,总感觉前途渺茫,多次产生轻生念头。为了让孩子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付心知一个学期找她谈心20余次,为其解开。2005年,这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
2011年,付心知开始担任聋部初一年的班主任,班里有一名贫困智障聋哑生,长期住校,母亲离世,父亲常年漂在海船上,几个月才能来学校看望一次。学校周一到周五的学生餐是免费的,但周六和周日需要交伙食费,付心知就把周末的饭票买好,每个周五下午把那位贫困聋生叫到办公室,把饭票放在她手里。这一举动,她一直到了初三学生毕业。
有一次班里一位学生病了,刚好付心知的爱人因肺炎住院,孩子也染上流感,发着高烧,付心知给孩子喂完药后又急忙返校,将那位生病学生送到医院。等她回到爱人的病房时,爱人已经戴上了呼吸机,情况一度十分危急!事后,她的爱人感叹道:“我跟孩子还不如你的学生啊!”
付心知觉得,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残健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自2004年以来,她举行义务20多场,为前来市盲聋哑学校参加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介绍残疾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呼吁健全学生走近残疾学生,同时也向健全学生展示了残疾学生身残志坚的一面,为残健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铺搭桥。
付心知的呼声得到了响应,不少健全学生开始与这些聋哑学生建立书信联系,开展“手拉手”活动。为了让社会更了解特殊教育,付心知还义务服务手语行业培训,为一些窗口行业开设手语。
如今,她已为天津理工大学、联合大学、大学等高校输送了几十名聋学生。“愿将心血化时雨,笑看残木也成材!”采访行将结束时,付心知与记者分享了最喜欢的一句话。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