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线万+可认定为学术期刊发文!浙大这份通知在网上引热议,这种操作,到底咋回事儿? 特别关注
这几天,浙江大学的一则通知让不少人欢呼雀跃,连浙江大学微信的小编都忍不住卖萌,原来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
在中央级报刊、电视新闻刊发或播报,并形成较大网络的作品;在中央级的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其他主流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并产生重大影响、形成重大网络的作品;获省部级网络文化评选励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对于重大影响的标准,则认定为,微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 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 万。
优秀网络文章也可以认定为学术论文了?这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这是在当前新下的一种进步、与时俱进,有人也表示担忧,文章专业性如何保障?会不会导致刷流量等事情的发生?
针对此类争议,浙江大学已经回应:不会降低有关学术标准。其实,有关文的事情,也是咱们中小学老师特别关心的一件事,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学术研究的,代表教师专业化程度,而且论文和评职称的关系紧密,而往往,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让自己的研究得以刊发,不是一件容易事。
浙江大学此项新规对基础教育有没有借鉴意义呢?优秀网络文章是否可能被认定为中小学教师的学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
(一)在《》、《日报》和《求是》刊发,并形成重大网络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
(二)在中央级报刊、电视新闻刊发或播报,并形成较大网络的作品;在中央级的网站及其“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以下简称“两微一端”),其他主流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并产生重大影响、形成重大网络的作品;获省部级网络文化评选励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三)在中央级报刊、电视新闻刊发或播报,并形成网络的作品;在中央级的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其他主流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并产生较大影响、形成较大网络的作品;获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厅局级网络文化评选励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核心期刊刊发。
第七条优秀网络文化由党委宣传部每年6月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认定。本办法第六条中提及以外的其他报刊、电视、网站、“两微一端”及海外重要由专家委员会认定。
(一)中央级报刊、电视新闻包括:《》、《日报》、《求是》、、《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日报》、《参考消息》、《半月谈》、《环球时报》及其网站和“两微一端”。
(二)其它主流包括:《浙江日报》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杭州日报》等省会城市党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新京报》、中国教育等影响力广泛的报刊、电视、网站及其“两微一端”;省部级单位网站、省会城市政务网、新闻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网站及其“两微一端”;浙江大学网(求是新闻网)、微博、微信号及头条号。
(一)重大网络是指作品被不少于20家主流及其网站、“两微一端”以及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
(二)较大网络是指作品被不少于10家主流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微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
@安广禄: 学术论文特别专业、高深,不是广大网民能够读懂、理解、评论的,至于网络10万+,老网民们都知道,有些不太靠谱。
@喵喵:这个评定还需再细化,如果有人通过朋友圈、掏钱拉票等手段进行暗箱操作,怎么去监管,还是以论文的具体内容来评定最为合适。
对于网上的热议,浙大相关部门回应称,出台优秀网络文化认定办法,旨在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人文社科研究不能远离现实,认定优秀网络文化,是为了回答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型手段扩大优秀学术影响面这一重要课题,认定优秀网络文化不会降低有关学术标准。
学校希望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对于满足《办法》中基本条件的申报,要由专家委员会以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秉承严肃的学术传统、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进行严格评审,来看是否能评定为相应的学术。
作为201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学校的上海交大,有记者注意到,《上海交通大学高校思想工作[2017]第16期》中就提到,试点将优秀网络文化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干部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而据报道,上海一些高校早就已经将这一标准作为教师的工作评估的依据之一。
此外,201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研究制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
在今年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工作要点中,又一次提到: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纳入科研统计、职务(职称)评审、评评优条件。
对优秀网络文化的认定,是否可以用在基础教育领域呢?如今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对论文的要求,呈现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对于教师科研、教学的认定更加全方位、更加科学。
比如今年6月份,人社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通知里就明确指出:注重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更加符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论文的倾向,不将论文作为性条件,探索以教案、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教学替代论文要求。
在当下的新时代,将优秀网络文化纳入学校科研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评优范围,是否可以看作是对于老师们教学成绩、科研与时俱进的一种认可?是否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也进行类似探索呢?这是这个消息被后,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有人认为,无论是在传统期刊发表还是在新“两微一端”发表,都需要老师们花时间完成,将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网络作品算成学术成就,是对老师们科研工作的一种“合理补偿”和认可。据中教君了解,在网络文化氛围浓厚的今天,很多中小学老师撰写网文、运营新的热情十分高涨。
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名师的个人公号、一些优秀的网络文章,都广受好评,具有良好的阅读量和美誉度,已经出现许多10万+,其中不乏跟教育教学经验紧密相关的思考与。网络优秀文章具有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不仅覆盖到专业人群,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家长、学生也都可以关注、。
还有人表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方向,除了传统期刊作为发表渠道,利用新型手段扩大优秀学术,可以鼓励更多的一线教师撰写专业文章,进行科学研究。在很多学校,说起发表论文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中教君也曾经听说过此类情况,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老师们的创作、科研热情。老师们在学术期刊上发文比较困难,而且渠道相对窄,因此有人说,浙江大学新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师们的学术压力,对大家的创作热情也是一种激发,配以专业的认定标准,这种探索还是应该鼓励的。
当然,一项新规、一项探索,在执行之初,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有人说,对于学术论文来说,阅读量多少并不一定代表学术成就的高低,可能会出现专业论文“曲高和寡”的情况,另外,对于阅读数量的监管上,也存在一些难度,可能会出现拉票、刷流量的情况出现。如何更科学地评价?如何体现学术价值?如何避免新的不公平?如何判断作品的含金量?这些都是新的探索为我们提出的思考。
浙江大学的此项新规,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引起讨论,就是因为大家对新规观点不同,有的人看到了进步、创新,有的人看到了问题,这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