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五大期刊探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之

※发布时间:2021-6-25 11:25: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任弼时简历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分论坛一以“科技期刊与融合出版”为主题,特邀5位业界一线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同时报告人与参会人员就主题内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互动交流。

  1.开拓国际化融合发展渠道——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学与应用》)融合出版实践。(中科院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张莹)

  Light编辑部在集约化管理机制下,不断探索“互联网+”下科技期刊融合新运营模式,在内容加工、网络、宣传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期刊学术信息能力和影响力。

  Light融合出版核心模式:(1)“内容为王,渠道多样化”的融合出版,通过内容深加工,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复合数字出版模式;(2)利用社交新及国内外出版平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实时的获取、移动式阅读、碎片化学习、在线交流与评论等特色服务;(3)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建立海外/区域办公室,开拓国际化融合发展渠道和阵地,进一步推动期刊的国际化。

  Light融合出版实践:(1)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集约化管理模式。(2)在内容加工上,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复合数字出版模式。(3)在网络上,充分利用各种进行宣传与推广。(4)在宣传渠道上,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海外/区域办公室为支撑的国际化融合出版模式。

  融合出版核心模式:推动从传统出版“+互联网”向“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方向转型升级。“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国际平台(SciEngine)”实现期刊的融合出版、国际和高效管理。开办微信号、Facebook主页、科学网博客等多种形式的社交新,借助各种数据库(中国知网、SpringerLink)和推广平台(EurekAlert),实时推送期刊出版信息,让广大用户并享受到更多的产品体验和增值服务。

  融合实践:SciEngine平台由SciCloud投审稿系统、AAPP生产与排版系统、ACM生产管理系统以及SciEngine发布系统组成。SciEngine发布系统设计了后台所见即所得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基于HTML全文式阅读,同时具有支持富、全站兴趣检索、与多平台交互等功能。通过后续建设,SciEngine在增加电子图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书刊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并逐步打造相关商务功能。

  SciEngine实现了从投审稿到最终发布的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出版体系。通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XML结构化数据与生产管理系统和网刊发布系统,实现了与内部投审稿系统及国际知名学术平台(如Web of Science、PubMed、Crossref、Google Scholar、Altmetric等)无缝对接,为学术期刊国际提供技术支持。

  万方医学作为万方数据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子品牌,已从文献检索平台逐步向数据挖掘分析、学术交流、产业资源集聚平台发展,形成了文献资源整合发现服务、临床诊疗参考服务、科研数据分析评估服务、企业学术内容营销服务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医学信息服务体系。

  融合出版核心模式:为期刊提供互联网平台与移动平台,为期刊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破传统期刊按卷、期、栏目的传统出版模式,实现知识内容整合、集成。编辑部可通过参与万方医学专题内容整合和内容编创业务,实现资源内容融合出版。在期刊编辑部传统业务流程中,引进数字化平台与工具,为期刊出版业务、经营业务提供高效率的数据、工具,并达成深层次的业务融合。

  融合措施:(1)平台融合。编辑部可通过同万方医学合作,充分利用平台庞大的专业用户群体优势,全方位提高自身刊物的及影响力。(2)内容融合。临床诊疗知识库是“融合技术+融合关系+融合平台+融合内容+融合创意”的创新型“融合出版”形式。通过整合国内权威临床教科书、工具书,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高质量期刊文献及国内正式发表的指南规范等资源,由各领域资深专家撰写审核知识条目,筛选论证文献,建成疾病知识库、药品知识库、检查知识库、指南规范库、病例文献库及循证文献库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编辑部参与万方医学临床诊疗知识库产品编创是实现内容融合的一种创新出版方式。(3)出版业务融合。编辑部利用万方各类数字化出版平台工具辅助出版业务流程,加快编审工作及内容效率,如新版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参考文献校对工具、数字期刊优先出版、期刊DOI注册、单刊分析系统、单刊微信接口服务等。

  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出版期刊的不同定位,通过其”三微一端“的发展,以及灵活多样的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来不断提高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扩大自身在经营与发展上的可活动空间与能力。

  融合出版核心模式:《航空知识》在与新、图书出版及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扩展了期刊的盈利模式,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其核心模式为微,即科普期刊和学术期刊完成期刊内容的制作,然后通过专门的新部门来进行期刊的新融合出版。开通微博,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对科普期刊的内容进行延伸;建立微信号(HKZS1958),目前粉丝数已经突破14万,是航空领域粉丝数量最大的平台;成立视频工作室,拍摄航空科普短片、微视频,并在微博、微信及新浪、腾讯、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实现了平均单集点击量约10万次;尝试航空科普直播,在YY平台的首次直播2小时有270万受众观看。

  融合措施:(1)在移动平台方面,利用基于微信账号强大的互能、信息百分之百抵达、精准营销、“零”技术开发、对接端口等诸多特性,创立了自己的微信号。(2)在平台和内容建设方面,增加在线的微视频、科普动漫、游戏,同时进行线下航空体验项目的策划与开发。(3)在新应用方面,《航空知识》记者在2016年珠海航展期间,正式加入直播大军。对于突发、新奇、要求现场感的内容,采用直播形式可以提高效率,达到短平快的效果。(4)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随着全方位新矩阵的逐渐布局,航空知识社开始尝试利用文创产品以及线下科普活动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5. OSID科学计划——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式创新生态(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施其明)

  从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数字化转型的迷失、编辑创新性的缺失、读者大数据的流失、线上收益的损失谈起,谈到期刊定位和功能的重构,打造高质量现代期刊。

  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计划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科学公益计划。项目旨是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提升期刊创新能力。OSID可以有效连接期刊、作者和读者,实现期刊品牌效应的最大化。以二维码为入口的线上增值服务,推动学术期刊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重构期刊服务模式;为学术期刊搭建式生态系统。

  与会人员积极互动,从人员配置到人员的培养与资金投入;从用户的使用习惯到编辑部内部管理与角色变化;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到网络加工与语种支持等细节都向报告专家进行了询问与探讨,并得到专家们耐心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