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浅谈创新教育的培养与落实

※发布时间:2023-2-10 21:58:23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越来越为重视,而以课外科技活动和校外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已成为目前高校广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以能源与安全学院为例,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各个年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阐述与总结,提出创新机制带动创新教育,多措并举狠抓创新教育质量的培养模式,数据显示该模式效果明显,对于类似情况院校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被誉为“煤海健儿之母,矿山英秀之林”。经过数十年一代又一代的能源人艰苦奋斗、严谨求是、开拓创新的,为学校、学院赢得了社会赞誉;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越来越为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1-2]: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课外科技活动和校外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已成为目前高校广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受到高考影响,大一新生大多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忽略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知识重于能力的思想是一把双刃剑,系统完整的学习专业知识固然是好的表现,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功课,但是丰富各个领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也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夯实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培养大学新生科技创新意识,从大学初期着手提高学生创新认知能力尤为重要;

  许多大二大三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但因平时缺少经常性的创新实践训练,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机械运用,对公式不经推导和思考便照搬照套,实验和现场实习的结论过分强调确定性,这些高中时期养成的惯性思维严重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

  大三大四学生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科技创新能手,但是面临学业和工作的原因,许多学生无法在科技创新的道上更进一步,因此,如何为他们创造继续创新的空间,将经验、能力和思维传承到低年级当中也是保持学院创新能力和动力源源不绝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针对各环节出现的不同问题因地制宜,在夯实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实践能力。从创新认知、实践能力的培养到创新经验和氛围的传承等多层次全方位学院创新氛围和创新实力的源源不绝[3-4]。

  学院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实施了专业课程互选制,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为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知识储备;组织开展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赴煤炭五十强企业开展就业见习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理解与学习;邀请教务处副处长赵前进教授为低年级同学开展如何学好数理课的专题,midd-984加强学生的数理基础。同时,学院又组织开展《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重要基础课的期中模拟测验,以促进学生对数理基础课的学习。

  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在青马工程培训期间,学院邀请了学生处处长田中良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成才,邀请了校团委王先江与大学生畅谈创新让人生更精彩,组织开展了新生辩论赛、主持赛、器乐大赛、书法绘画大赛、电脑常用软件培训等50余项课外活动,丰富了课余生活,提升了综合人文素养。

  学院以“挑战杯”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我院姚昌政同学的作品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极大地激发了全院师生科技创新的,在之后的校第7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200余名师生38件作品参赛,参赛人数和作品数都达到了历史新高。

  学院开展了首届博士生导师学术论坛活动。邀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张农教授、中南大学周子龙教授、副校长刘泽功等十余位博士生导师为大学生授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同时,继续在研究生中开展学子讲坛活动,以加强大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与经验的传承与发扬

  学院组建了大学生创新社,招募了300余名爱好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汇聚学院各个年级和专业的科技创新活跃,形成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各学历层次全覆盖、创新活动传、帮、带的良好发展机制。学院鼓励各个年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课外实践团队,在低年级中广泛开展和推动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展和巡回报告,学院率先在学校中试点优秀科技创新学生担任大一新生班主任的机制等,努力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向“低”吹;

  2013年,能源与安全学院学生共获国家级科技创新项2项、省级22项,2014年共获国家级科技创新项1项、省级35项,2015年共获国家级科技创新项1项、省级48项,其中,在第五届全国高等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学院荣获一、二、三等39项,学校再获优秀组织;在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院选手荣获一等,系安徽省高校唯一。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特等,科技在数量和质量上逐年提高,学院科技氛围和实力稳步增强。

  本科学生毕业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碩士研究生就业率达80%以上。近百人考取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85、211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涌现出了淮南市模范提名秦晓伟,学校十佳青年冯飞胜、周婷,全国新东方自励自强之星提名贾瀚文等优秀学子,一批批毕业生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和后备干部。

  学院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中青网、中煤信息网、中国教师人才网、中国安全生产商务网、安徽教育网、中安教育网、淮河早报等众多宣传的报道或转载,有效提升了学校和学院的美誉度。煤矿科技博士服务团被授予国家级重点团队并在安徽省社会实践评比中获得省级优秀团队。

  [1]高京平,徐雯,张青.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2]石苗,罗荣保,金桂.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

  [3]魏静静,党胜利,秦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策略研究[J].华章.2012(20).

  

关键词: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