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最新理论 重大战略思想(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②

※发布时间:2018-2-8 16:38: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开展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决定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自上而下分批展开。当前,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正在扎实推进。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成立之初,就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中,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理论是开创之作,“”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提出了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等重要观点,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党的基本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理论和“”重要思想的最好,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巨大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从沿海到内地,从塞外到江南,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春潮,展现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坚定不移地加强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胜利的基本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来说,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最关键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越走越宽广,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多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一是要始终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线。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社会公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三是要继续深化。把创新贯彻到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地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步伐,又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远远没有穷尽。

  ★一个国家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符、顺,必将引领中国这辆和谐号列车又好又快地昂首前行,华夏世世代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始终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努力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求是》评论员:《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07年第24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开展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决定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自上而下分批展开。当前,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正在扎实推进。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成立之初,就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思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中,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理论是开创之作,“”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提出了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等重要观点,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党的基本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理论和“”重要思想的最好,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巨大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从沿海到内地,从塞外到江南,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春潮,展现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坚定不移地加强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胜利的基本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来说,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最关键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越走越宽广,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多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一是要始终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线。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社会公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三是要继续深化。把创新贯彻到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地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步伐,又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远远没有穷尽。

  ★一个国家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符、顺,必将引领中国这辆和谐号列车又好又快地昂首前行,华夏世世代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始终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努力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求是》评论员:《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07年第24期。

  1.遵守中华人民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