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的普遍认同。佛教僧团的管理,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印度佛教僧团,以及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的办法作了简略的介绍,并对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作了分析。提出僧团管理行为中止恶、完善个人的伦理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管理的,对现代管理学具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而长期存在的社会行为,但“管理”行为成为的管理学科,却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才不断形成的。而近现代以来新兴的“管理学” ,除了对古代管理行为的研究和发掘外,主要是在近现代 与科学的影响下,形成管理行为化、制、科学化乃至人性化为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这些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认同和适用,深受从事不同职业管理者的推崇。
佛教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佛教事业中的管理行为,特别是佛教僧团的管理工作,也备受关注。甚至有人士提出,传统佛教僧团的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张佛教僧团管理应借鉴现代社会企业管理的经验,提出佛教僧团管理企业化的。2008年11月4日,国家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管理座谈会,表明有关方面对这一课题已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笔者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思考,觉得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佛教僧团的管理确有着特殊性,两种不同类型的管理行为虽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终极目标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笔者拟通过对传统佛教僧团的管理法作一些剖析,发现传统佛教中僧团管理的经验和目标并没有过时,而是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并以此诸方,希望得到贤达,以匡不逮。
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以来,成立了正式的僧团,开始鬼节出生的人了一生的生涯。虽然有了正式的僧团,但由于及僧团的都是遵循印度的传统,依乞食而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财物,就不存在资产管理等行为。同时,由于早期的善根都比较深厚,言行举止都合乎,更不存在对僧团的言行管理等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随修学的日益增多,并且有的善根也较早期有所减弱,僧团中在个人言行举止以及团体生活方面,逐渐出现不如法的现象。为了保障僧团的和合形象以及个人修学有所成就,开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对僧团加以约束,这应该是佛教“”的肇始。如《四分戒本》中所说: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此是释迦牟尼无所着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以后,广分别说,诸比丘自为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学戒者,当于中学。(《大正藏》卷二十二,1023页下。)
以上文字就充分说明,在成道度生的前十二年,只是为根器较好的僧团(无事僧)制定了总纲性质的规范,并未对僧团的具体行为制定出细则。十二年后,才开始为僧团制定个人乃至团体应遵循的各类规范,这些规范集中收集于现存的《律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