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集美大学: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留在农户家

※发布时间:2021-5-12 3:38: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对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黄永春来说,这些天是他很开心的日子,因为在他的帮助下,龙海市顺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漳州市的“十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教授的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带到了企业,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扩大了公司的产业规模。”公司总经理蔡章印说。

  这是集美大学发挥学科优势,精准对接农户产业扶贫的一种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留在农户家。”集美大学党委沈灿煌说,水产、食品学科是集美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服务三农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把科研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可以在脱贫攻坚中大显作为,也是作为学子育人报国的大考、能力大考。

  黄显钟是松洋村的养殖大户之一,现在的松洋村已经是龙岩市千亩鱼塘标准化示范区,也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专业村。但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却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均一亩地,传统的耕作模式下,村民仅仅解决温饱。

  水产学院的老师江兴龙来到村里,一番深入调研后,他提出了因地制宜,尝试推广“一稻一渔”综合种养模式增加收入的做法。“每年只种一季稻。同时在稻田里开挖5%~10%面积的小坑塘。”江兴龙说,稻渔兼作,待稻子成熟收割后,稻田四周田埂再加高并注水,形成临时池塘高产养鱼,稻渔轮作。

  “一稻一渔”模式迅速成功。一亩稻田可养600到1000斤的鱼,在上世纪90年代增加收入近千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鱼的粪便成为肥料,鱼还可以清理稻田中的虫害,由于少用化肥,少用甚至不用农药,水稻比往年长得更好。

  江兴龙又让当地村民把用于灌溉的水塘利用起来。他教大家用吸泥泵清淤池塘,让鱼塘的水更深,并指导大家种植优质牧草结合颗粒配合饲料养殖草鱼。当时村民收入不高,舍不得花钱买优质鱼苗,江兴龙就争取项目支持甚至自己掏钱补助村民购买,等大家尝到甜头后,再来推广。

  “最怕的是鱼得病,一场病下来,有时鱼塘的鱼要死掉80%以上,这对村民养殖信心的打击是性的。”江兴龙说,要想让鱼不生病,就必须给鱼注射疫苗,他先是自费为村民买疫苗,手把手地教村民注射疫苗。有了疫苗,鱼的成活率高了,风险小了,家家户户开始养鱼。二十多年的发展,松洋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村。

  善于学习的黄显钟也在江兴龙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积累资金开起了养殖公司。“现在黄显钟又开始养罗氏沼虾,成为村里带头致富的典型。”二十多年来,始终在一线作“技术员”的江兴龙说,看着村民从贫困小康,看着他们盖楼房买车,有成就感。

  科研走前技术帮扶,使学校以学科长期服务三农的模式生出活力。“由水产专家团队经常深入宁德、福州、龙岩、莆田、泉州、厦门、漳浦、东山、诏安等市县,传授水产养殖、饲料加工、水产病害防治等科技知识和先进水产技术,面对面地帮助解决水产种苗和养殖中的疑难杂症。”校长李清彪说,周公解梦 梦见洗头老师学生们真正让老百姓学到技术、掌握能力,用科技助力脱贫致富。

  全国首条“蜜柚浓缩果汁”生产线开通了,这个首创的果粒柚饮料生产技术设计建设来自集美大学。“这个生产线打通了蜜柚由农业产品向工业产品转换的关键技术通道。”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教授倪辉说。

  初,平和县的柚子种植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生物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预测,随着大面积种植时代很快来临,没有深加工技术,柚子将要面临滞销的局面。

  集美大学与平和县人民签订科研协作框架协议,为平和县人才培养、科技支撑、社会发展规划、智库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撑。特别是针对平和县10多万户贫困农民从事琯溪蜜柚种植业,学校组织优势学科力量,重点开展科技带动蜜柚深加工产业发展。

  “从2002年开始,他就跟着团队到平和县,开始研究琯溪蜜柚立体加工产业体系。”倪辉说,在学校团队指导下,当地把柚子制汁、果脯、果茶、果酒,还有日常化工用品,为平和的柚子找到销,也稳定了蜜柚鲜果的价格。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队,通过建立琯溪蜜柚立体加工产业体系,解决了困扰我国柚子加工的共性技术难题。“集美大学组织专业团队对乡里的柚子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为加工企业提供了专门的加工方案。”岐岭乡乡长黄良士说,有了集美大学的加工与分析技术,使得本乡的柚子才有了好销,成为平和县的支柱产业、乡的支柱产业。

  “柚子产品深度开发,已经带动3000多户农户实现柚子保价销售,支撑柚子加工产业相关企业50多家,直接及间接带动产值20多亿元。”学校科研处处长张玉苍说,服务产业也促进了学校的教研和科研,发表与此相关科研论文108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支撑琯溪蜜柚产业立体发展,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2018年授权美国发明专利,技术还被推广到广东梅县、江西吉安等老区。

  “区域对口合作,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扶贫困县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通过采取产业帮扶等多种形式,探索高校科技帮扶新模式。”分管科研的副校长谢潮添说,这种有益积极的探索,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平和县的柚子产业就是最大受益者。

  转换也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产学研融合发展,打通科技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江兴龙教授主持完成的“鳗鲡养殖与加工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被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大批鳗鲡养殖场加工厂应用,支撑了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了农民增收。

  “金刚对虾是个新品种,我们在向养殖户推荐。但是如何养,需要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近些日子,黄永春教授又在漳州龙海忙着推广对虾新品种。

  在龙海当地,多年以来,人们一直都养殖传统的白虾,时间一久,这种虾的抗病能力减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在减弱。金刚对虾又名南非斑节对虾,具有养殖时间短、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发病率低等特点,黄永春认为很适合当地养殖,于是便开始做推广。“大家都习惯了养白虾,技术也掌握了,要换新品种,需要得到认可,还需要适应期。”黄永春说。

  为了让养殖户认可新品种,不改变。他组织了现场技术交流分享会。除了自己主讲,他还到田间地头,让有经验的养殖户站上,农民变老师,农民变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养殖户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才是生产的可靠保障。”4年时间,黄永春开展针对性培训800多人次,推广对虾综合生态养殖上千亩。2018年以来根据南美白对虾养殖周期和疾病流行季节定期培训和推广鱼虾混养、轮养等综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累计培训350多人次。

  现在,黄永春每年都要带领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到校外养殖实习,和学生们一起深入虾塘现场解答虾农疑问,交流养殖经验,推广了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养殖尾水排放。

  学校也建立了相关保障机制,鼓励师生科技下乡。“让师生发挥自己科研特长,运用于生产实践。同时深入一线向养殖户学习,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以及问题总结再反哺教学。” 张玉苍说。

  学校还加大科技扶贫资金投入,增强对专家服务团队科技下乡活动的经费保障力度,提高校级科技扶贫研究项目资助额度。按照“精准扶贫”有关要求,加强校级科研经费统筹,逐步提高科技扶贫经费占比。

  现在,课堂开到农村,教师给农民“当师傅”已经成为集美大学的长期工作和教学常态:在贫困县诏安县,学校与诏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开展池塘生物膜绿色养殖技术示范培训;选择乡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示范,通过培训学习,208亩池塘为养殖者实现增收151万元。“最近三年,集美大学先后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132人,其中省级团队特派员3个。” 张玉苍说。

  “教授们带知识和技术下乡,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宣讲扶贫,精准对接,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是集美大学增强当地人才本土‘造血’功能的有益尝试。”沈灿煌说,学校将长线思维,继续通过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形成科研、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借力学校科研团队提速产业扶贫,借力科技开展科技扶贫,借力科技培训授人以渔正在成为集美大学服务乡村贡献三农的强大平台和服务器。(中国教育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罗旻敏/文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图)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