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作品》杂志组建全国首支专有评刊团 引领国内文学评论增加了“草根发声”

※发布时间:2018-11-4 11:14: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周朝军摄影报道:7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作品》评刊团齐聚广东省作协“岭南文学空间”,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文学活动——《作品》评刊团线下活动(第一季)。活动品读了王哲珠、马晓康、叶清河、李衔夏、周齐林等五位广东青年作家新近发表在《作品》杂志上的小说、散文,并举行了“评刊团”分享会、优秀评刊员评选和诗歌朗颂会。据悉,《作品》杂志组建的全国首支专有评刊团,引领国内文学评论增加了“草根发声”。

  记者了解到,这次活动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参加活动的评论者不是以往文学研讨会常见的职业评论家,而是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热爱写作阅读,具有较强阅读品鉴能力的《作品》杂志专有评刊员。

  《作品》杂志社副社长郑小琼介绍,今年年初,该杂志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评刊团,有近500人报名。经过严格筛选,又经过三个月观察淘汰,最后确定160人成为第一批《作品》评刊团正式。评刊团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区和各阶层,评刊团里有大学教授、优秀作家、职业编辑,也有企业家、农民等。

  《作品》杂志社向评刊员寄赠最新期刊,就指定作品写出一到两篇评论文章。每月中旬的周六上午举行线上研讨会,研讨一到两名作家的作品。该评刊团上线半年来,已经为王方晨、鬼金、杨袭、王秀梅等实力派作家,马晓康、叶清河、虞燕、丰一畛、田兴海等新秀举办了线上研讨会,作家、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每位作家少则有80人,多则有140人为其新作写评。迄今为止,累计2000余人/次参与研讨,并通过新、《作品》杂志纸刊等平台发出评论精选近800篇,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作品》杂志也因此成为受新关注度最高的文学期刊之一,被作家、编辑同行誉为“脑洞最大的编辑团队”、“文学界的一大创举”、“改变了中国文学名刊格局”。本次评刊团相聚广州,是继评刊团线上活动成熟之后推出的第一次线下活动。据悉,因在作品杂志微信平台留言加入评刊团的申请不断,《作品》评刊团即将扩员,经过精心选择的80人将加入这个团队。《作品》杂志社也在努力争取多方支持,让线下活动走出广州,走近全国各地的读者。

  “在网络时代,纸刊写作者与读者之间是断掉的,需要去打通这个通道。”《作品》杂志社副总编王十月告诉记者,现在国内文学评论的生态是不健全的,只有一极。假如把文学评论比作一个森林,森林里不可能只长大树,还要有各种植物。在现有的文学评价体系外,需要再来一个更加有民间色彩的、具有草根意义的评读。《作品》评刊团的评价可能没有专家那样的高度,但它是质朴的、认真的,是认真读过文本的。

  以前,写作者写出作品后,跟读者鲜有交流,不知读者是怎样看待这些作品的。现在,通过评刊团评论的方式,能把读者真实的看法反馈给写作者,最大限度地写作者思考。读者和作者在刊评中,能触摸到各阶层各地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此外,这些评刊团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各地文学爱好者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写的这些评论文章会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也让我们写作者的作品为更多人知道,并深度阅读。

  “《作品》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世界的大门。”来自湖北的评刊员萧肖认为,国内首支评刊团的建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评刊模式,掀起了一场全国的文学创新。在《作品》的影响下,数家名刊也先后设置了类似的模式,国内文学评论正在过去“专家发言”的基础上悄然增加了“草根发声”。在线上评刊会,一百多个评刊员同时发声,多声部、多元化、多角度,饱含特质,能最大限度地写作者思考,也为读者奉献了一道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味大餐。

  据了解,广东省作协就办好《作品》杂志提出了“名刊工程”,强调《作品》杂志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走近基础,服务人民”。正在是这一工作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作品》团队创新不断,在多个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

  该杂志是最早关注90后、关注90后力度最大的文学名刊;与《文艺报》、中国作家网合办90后栏目,前不久还与中国作家网举办了全国首次高级别的90后作家研讨,被誉为90后作家的大本营。《作品》杂志具有独创品牌的栏目“手稿”近年来刊发了著名作家陈、阎连科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茅盾文学得主的手稿,在多家图书馆举办中国著名作家手稿展,即将出版《作品文学大系·手稿卷》。《作品》杂志独创的品牌栏目“民间诗刊档案”,数年来整理推介全国有影响的数十家民间诗刊和民间诗人团体,被誉为“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绕不过去的资料”,《作品文学大系·民间诗刊档案卷》也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此外,《作品》杂志还独创了稿酬打赏制,稿酬由基本稿酬加打赏稿酬组成,而打赏稿酬由读者在微信号投票评选,一期投票微信阅读量超过25万次,有效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作品》杂志也因此改写了中国文学期刊的格局,《作品》现象也成为文学界热议的话题。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周朝军摄影报道:7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作品》评刊团齐聚广东省作协“岭南文学空间”,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文学活动——《作品》评刊团线下活动(第一季)。活动品读了王哲珠、马晓康、叶清河、李衔夏、周齐林等五位广东青年作家新近发表在《作品》杂志上的小说、散文,并举行了“评刊团”分享会、优秀评刊员评选和诗歌朗颂会。据悉,《作品》杂志组建的全国首支专有评刊团,引领国内文学评论增加了“草根发声”。

  《作品》杂志社副社长郑小琼介绍,今年年初,该杂志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评刊团,有近500人报名。经过严格筛选,又经过三个月观察淘汰,最后确定160人成为第一批《作品》评刊团正式。评刊团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区和各阶层,评刊团里有大学教授、优秀作家、职业编辑,也有企业家、农民等。

  《作品》杂志社向评刊员寄赠最新期刊,就指定作品写出一到两篇评论文章。每月中旬的周六上午举行线上研讨会,研讨一到两名作家的作品。该评刊团上线半年来,已经为王方晨、鬼金、杨袭、王秀梅等实力派作家,马晓康、叶清河、虞燕、丰一畛、田兴海等新秀举办了线上研讨会,作家、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每位作家少则有80人,多则有140人为其新作写评。迄今为止,累计2000余人/次参与研讨,并通过新、《作品》杂志纸刊等平台发出评论精选近800篇,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作品》杂志也因此成为受新关注度最高的文学期刊之一,被作家、编辑同行誉为“脑洞最大的编辑团队”、“文学界的一大创举”、“改变了中国文学名刊格局”。本次评刊团相聚广州,是继评刊团线上活动成熟之后推出的第一次线下活动。据悉,因在作品杂志微信平台留言加入评刊团的申请不断,《作品》评刊团即将扩员,经过精心选择的80人将加入这个团队。《作品》杂志社也在努力争取多方支持,让线下活动走出广州,走近全国各地的读者。

  “在网络时代,纸刊写作者与读者之间是断掉的,需要去打通这个通道。”《作品》杂志社副总编王十月告诉记者,现在国内文学评论的生态是不健全的,只有一极。假如把文学评论比作一个森林,森林里不可能只长大树,还要有各种植物。在现有的文学评价体系外,需要再来一个更加有民间色彩的、具有草根意义的评读。《作品》评刊团的评价可能没有专家那样的高度,但它是质朴的、认真的,是认真读过文本的。

  以前,写作者写出作品后,跟读者鲜有交流,不知读者是怎样看待这些作品的。现在,通过评刊团评论的方式,能把读者真实的看法反馈给写作者,最大限度地写作者思考。读者和作者在刊评中,能触摸到各阶层各地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此外,这些评刊团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各地文学爱好者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写的这些评论文章会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也让我们写作者的作品为更多人知道,并深度阅读。

  “《作品》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世界的大门。”来自湖北的评刊员萧肖认为,国内首支评刊团的建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评刊模式,掀起了一场全国的文学创新。在《作品》的影响下,数家名刊也先后设置了类似的模式,国内文学评论正在过去“专家发言”的基础上悄然增加了“草根发声”。在线上评刊会,一百多个评刊员同时发声,多声部、多元化、多角度,饱含特质,能最大限度地写作者思考,也为读者奉献了一道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味大餐。

  据了解,广东省作协就办好《作品》杂志提出了“名刊工程”,强调《作品》杂志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走近基础,服务人民”。正在是这一工作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作品》团队创新不断,在多个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

  该杂志是最早关注90后、关注90后力度最大的文学名刊;与《文艺报》、中国作家网合办90后栏目,前不久还与中国作家网举办了全国首次高级别的90后作家研讨,被誉为90后作家的大本营。《作品》杂志具有独创品牌的栏目“手稿”近年来刊发了著名作家陈、阎连科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茅盾文学得主的手稿,在多家图书馆举办中国著名作家手稿展,即将出版《作品文学大系·手稿卷》。《作品》杂志独创的品牌栏目“民间诗刊档案”,数年来整理推介全国有影响的数十家民间诗刊和民间诗人团体,被誉为“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绕不过去的资料”,《作品文学大系·民间诗刊档案卷》也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此外,《作品》杂志还独创了稿酬打赏制,稿酬由基本稿酬加打赏稿酬组成,而打赏稿酬由读者在微信号投票评选,一期投票微信阅读量超过25万次,有效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作品》杂志也因此改写了中国文学期刊的格局,《作品》现象也成为文学界热议的话题。

  赵姓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