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诚和大家带来的是关于2021年IB中文大纲变化的相关资讯,希望对准备IB考试的你有所帮助!
“都探索语言、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各种元素。每一门课程还注重文本、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注重跨越地理空间和历史时期的文本的范围和功能;以及互文性的各个方面。”
三门课程之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形式方法等更加明确和统一。原本因强调“所关注重点不同”而有可能造成的课程缺陷得到了补足。至少在规划中,三门课正形成了一个整体,尝试从不同维度,将学生的母语能力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并且使之更加全面化。
这一点在不同的课程中各到了展现。具体到文学课程的角度,新大纲传达出的变化讯息大概有几方面:
1.研究内容方面,不再只关注“文学技巧”,兼顾“文学和文化背景”,而是将视野扩大,把作者、读者等要素加入到学习中来。
艾布拉姆斯早已在《镜与灯》中便已提出文学的四个基本要素:世界、文本、作者、读者,文论体系也围绕这四个要素构建,但是过去的大纲并未实现对这些要素的全面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文本、读者和作者”的关系第一次在大纲中被明确提出,改变的态度和方向是积极而准确的。之前借由对异域文学的文化背景分析所呈现出的“世界”元素,也在新大纲的“互文性”、“全球性问题”等概念的下,由单薄丰富:比较文学中所谈的对比、对照和对流有了实现的基础,学生有机会真正实现文化互动和深度思考。
总体上,新大纲中对于文学的关注不再仅局限于文本内部,强化文本间的联系,强调世界眼光和心胸,文学和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与文学课程中,学生探索语言如何被塑造,如何被身份影响,挖掘不同历史、地域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我们也许可以大胆猜测,文学大纲内容方面的变化也正源于这些经验,这也姑且算是对我们前面所谈的“三门课程的整体化”的某种证明吧。
2.课程形式方面,“文学创作”、“表演”等新颖的任务被引入,它们可作为文学评论撰写等活动的有益补充。
这些新的形式实际上仍然在呼应研究内容的变化。实际上,与写作评论时的“评论者”身份不同,无论是写作还是表演,都是将学生推到“创作者”的上——由“外视角”转向“内视角”,他们得以深刻体认作者,来实现读者、作品和作者的互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衔接大学学习,也能够帮助教师将课堂设计得更为灵活和生动。
新大纲中使用了“核”一词概括表演在三门课程中的意义。我想在这背后,文学与表演艺术课程一定为文学课程的形式创新提供了种种灵感,但是文学课程中的“表演”又超越了戏剧的范畴并有所发展,拓展到诗歌朗诵、小说对话展示、剧本改编等丰富的形式。也许未来,课堂上的抑扬顿挫、举手投足间,学生不仅能够贴近作者的灵魂,无限接近作品真实内涵,也能在完成“硬实”的文学鉴赏之外,感受到文学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实现大纲中说到的文学的“审美功能”。
3.课程目标方面,提法从“国际性”转变为“国际情怀”,这寄寓着IB对于世界的深切期望,也渗透着将文学研究内容扩大化与学习现实化的理想。
IB的愿景非常宏阔,与其说此“情怀”是学生的,还不如说是IB组织自己的:从旧大纲中的“理解他人”到新大纲中的“全球意识”,育人旨的进化中我们大致能够看出IB对教育对象未来角色和能力的期待的提升。与此相应,新大纲中还专门列出了全新的“世界研究专题论文”中可供选择的6大全球性主题。
但是站在学科教师的角度,我们看待这个问题时应认识到,这样的课程目标也许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我们上文已经提出,全球问题可以为不同地域或时代的文学提供足够的比较空间;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过度关注“大”也可能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空泛,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学术训练的忽略。平衡的关键应在于,即使研究全球问题,也应以文学为重心和切入口。这是教师应牢记并传达给学生的。
新大纲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向是,HL和SL的难度差距加大。这不仅体现在两者的书目数量方面,也体现于具体考核之中。
1.书目总体数量上,HL维持在13本,和旧大纲一致,但是SL的书目数量要求从10本降低为9本。客观上,两者的区分度在加大。
2.翻译作品和母语作品的比例被调整,二者更加平衡。旧大纲中除自选作品之外,SL必须学习的翻译作品与母语作品比例为2:5,,HL为3:7;新大纲中撇除自选作品,这个比例在SL中变为3:4,HL为4:5。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旧大纲只要求作品来自不同地区,而新大纲中则作品至少来自“2个大洲”,HL更是要求作品必须至少涵盖4个国家与地区(旧大纲中只统一要求为至少3个地区)。我想以上所见的翻学的数量增加与种类丰富,都与我们前面所说的IB培养学生“国际情怀”和“全球意识”的理想息息相关。
3.HL的自选书目数量从3本增加为4本,给予教师更大的度和平衡空间。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兴趣和知识体系特点设计课程,利于形成多样化风格。
旧大纲中,HL学生与SL学生一样,在时间内选择2篇陌生文本中的一篇撰写文学评论。HL学生考试时间比SL还多出30分钟,这甚至让他们在考试中略占优势,这本身不够合理。(即使有试题内容不同、评分标准不同的说法,但这些变量也难以抵消30分钟的时间优势)
新的大纲做出巨大调整,HL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时间优势(HL:135分钟、SL:75分钟),但他们将面临两篇文本的评论写作,任务加倍。但是反梦到房子着火过来,SL学生也未必就占得多大便宜,他们的考试时间从90分钟缩减到75分钟。这要求HL和SL学生都必须具提升写作速度。当然,首次考试在2021年,题目的难度和评分的细则现在都无法准确估量,我们不能拿现在的状况去比照未来,很难说谁面临的挑战更大。但是令人思考的是:这样时间长度内的两篇评论写作量真的能展现学生的高水平文学素养吗?学生会不会因为赶进度而掉更多的闪光点?在“质”与“量”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考核应更注重“质”还是“量”?
这篇论文在旧大纲中的SL和HL课程中都没有出现,在新大纲中作为最明显的HL特征之一,设计初衷应当是体现HL学生的学术素养。我的第一感官是它也许是一篇类似微型EE的文章,理由在于:大纲规文必须具备“参考、引用”的技能以及“良好的学术规范”等,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学生对文本主题和文学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进行文学研究的基础。当然,至于具体如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实际上,SL的难度并未像书目减少显示的那样降低,HL的难度增加得更多。IB拉开二者差距的尝试并没有以课程水准为代价。总体而言,两门课程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甚至更高了,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进一步证明。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2021年IB中文大纲变化的思考的相关资讯,希望对考生们的备考有一定帮助!
作为国际课程的先行者和领航者,学诚国际教育由深耕国际课程教学、教研领域多年的一线名师组成, 了持续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A-level、IB、国际学校入学课程教学。
无论你是需要线定制,或是线网络授课,我们都能为提供“全”最王牌的老师及服务哦!更有保A协议班等着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