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侯传文:比较文学视域中的佛教文学

※发布时间:2019-5-26 18:38: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任弼时简历【核心提示】中印佛教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缺乏明显事实联系但却体现共同规律的文学现象,由于有佛教文化为基础,文学规律的探讨具有深厚的共同文化底蕴,不必担心由于文明不同而导致核心价值观、文学审美范畴和文学言说方式的差别。内外都有一些出自高僧或文人之手的成熟的诗歌、小说、戏剧类作品,它们是佛教文学的代表,其中偈颂与赞歌等佛教歌诗、佛传与僧传等佛教传记、变文与佛教说唱文学,以及譬喻、小说等文学文类,或者具有佛教文学特色,或者是佛教文学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文学文类。(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负责人、青岛大学教授,专著《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核心提示】中印佛教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缺乏明显事实联系但却体现共同规律的文学现象,由于有佛教文化为基础,文学规律的探讨具有深厚的共同文化底蕴,不必担心由于文明不同而导致核心价值观、文学审美范畴和文学言说方式的差别。

  佛教文学是东方具有佛教传统的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尤其在印度和中国,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互相交集,具有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非常适合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基础是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研究包括译介学、影响学、接受学、变异学、异域形象学等分支,在中印佛教文学交流和中印佛教文学关系研究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展开。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甚至多语种的国家,的教说很早就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至于梁启超有“凡皆翻学”的说法。印度的汉译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以汉译为对象的佛教文学研究,实质是翻学研究。汉译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媒介,因此译介学除翻学研究外,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译介与中印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译介中的文化过滤与经典选择,注疏阐释中的“误读”现象,以及中印佛教文学交流中的互相影响,都是佛教文学影响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印度佛教文学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国文化语境的过滤,这一方面基于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文化交流中接受者主体性的体现。在文化过滤的基础上,中国接受者对印度产生了无意或有意的“误读”。在“误读”的基础上,佛教文学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和文体形式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异。这样的变异实则是一种创新和发展,促使中国佛教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印度佛教文学的中国分支。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突破事实联系的框框和局限,以探索普遍规律、进行审美评价为旨,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但在实践中显得散漫,容易出现缺乏可比性的混乱现象。理想的方式应是既有文化渊源和影响基础,又有普遍规律和审美价值的比较文学研究,而中印佛教文学的比较研究正是如此。中印佛教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缺乏明显事实联系但却体现共同规律的文学现象,由于有佛教文化为基础,文学规律的探讨具有深厚的共同文化底蕴,不必担心由于文明不同而导致核心价值观、文学审美范畴和文学言说方式的差别。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形成了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等研究领域。所谓主题学是不同国家文学中相同或类似的题材、主题、母题及文学原型的比较研究。这样的主题学源于民俗学和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佛教文学中故事形态的作品非常丰富,包括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非常适合主题学研究。如独具特色的佛本生故事中包含许多故事母题,可以进行主题学研究,其中既有大量具有事实联系和文化一致性的“显型母题”,也有许多不存在事实联系但在题旨和结构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的“隐型母题”,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原型意义的“原型母题”。

  中印佛教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主题或题旨,比如源于森林文明的“山林栖居”是佛教独特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佛教文学的重要主题,由此在佛教文学中形成了大量的山居诗。这些山居诗将山水情趣与体验相结合,表现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有助于自然美的发现和表现。“”是佛教文学创造的一个超验的理想世界。佛教文学通过发愿、忆念、观想和赞颂,表现往生的理想,体现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乐园情结。在人类文学史上表现乐园母题的文学中,佛教文学的描写最细致,乐园情结表现最充分。不、慈悲、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也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此外,“无常”、“”、“”等,也都是佛教文学经常表现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文章来源于博贝棋牌850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