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6-28 12:51: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与其他科目相比较而言,历史课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历史是严肃的,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真实记录,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不可改变性,更加不能曲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不能夸张和渲染,真实地向学生再现历史。历史是对过去事件、人物的总结和记录。但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感觉空洞,与现实生活差距很大,他们难以体会,更不能充分理解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将历史事件客观全面地展示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也无法进行现实体会,这种矛盾使得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产生的效果不佳。因此,高中历史教育必须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育。传统教学下,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把大量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进行理论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效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知识掌握的不彻底。教师采用多课件,可以把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实地展现在电子白板上,有益于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和历程。教师在多的帮助下,搜索信息方便快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把生动和活生生的实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主动地开始学习,调整了学习的角色过去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钻研知识。

  如今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历史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他们两者的结合利于整合历史信息资源,会更加丰富历史教学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突出现代先进技术的作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满堂灌,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掌握的内容是有限的,与教师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刻,信息技术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可以归纳和整合历史资源,形成庞大的资源库,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授业者的教师,在历史进行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把枯燥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加深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观念。调动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会获得极大的效果。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生成性学习是必要的,高中历史需要探讨的内容多,学生的负担重,需要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合信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去原有的教育模式是势在必行。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习方式多元化,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正如其他学科有弊端,历史也存在一些。教师在日常的讲课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制约,往往忽略了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学习起了极大的作用。把信息技术利用的好了,它会帮助学生学习,如果沉溺于网络,会影响学习,这时它就体现出双刃剑的作用。此时教师应该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清网络的优点和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成电子信息供学生学习和查询,将一次性的学习资源转变为持久性的资源。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一些转变,教师不再是满堂灌的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依据学生的特定困惑进行阐释与分析,这样的话,内容很明确也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了一定的诱发作用。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会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究性地学习,逐渐变成“我要学”的人。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和教师把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到准确而具体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既有总的目标,又有教学课时目标,如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恰当、完整,要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益与公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打下的基础。

  做到既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注重教师的适时点拔、引领、拓展、提升。教育的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指标。当然学生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教学过程应该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新颖独特,经常给学生新鲜感。教学方式上,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实效的历史课堂。

  在本节课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中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去对比讨论新旧三义的异同,另一方面我也借助其他辅助性手段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一段历史。课下我们播放了影片《辛亥》,比较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党人为了争取和捍卫所做出的努力与,更好地感受其指导思想三义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其不足之处,深刻地了新三义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多种手段的配合下,使学生更能历史,感同,把理论与史实结合,更好地理解三义的内涵和价值。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多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将图片声音影像资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合理地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多的使用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所以恰到好处的运用会给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借鉴使用,比如辩论的形式,学生自己分组讲述都是可以调动学生热情的方法。

  课堂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跳一跳”够得着。通过课堂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思有所进,同步发展。课堂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课后布置作业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反思是有效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有效经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不断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有经验的教师和刚的教师都是新手,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要去改变自己多少年来习惯的“教----学”模式,改变曾经整个课堂的“威严”。年轻教师要去学习如何整合资源,把教材知识点读懂、读透,抓住重难点实现有的放失。所以对教师来说,面对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时刻进行反思,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发展之中,每位一线历史教师都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寻找不断总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有效尝试和探索,找的适合自己和现阶段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人主持的“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通过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文科学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高中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讨论和分析,参见拙文《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现状》,发表于《新课程》2016年第四期。对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旨在探讨应对的举措。

  德育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针对当今中学德育和历史课程德育的现状和困难,笔者也思考如下。

  在时代的影响下,当今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与物的距离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拉远了,在他们身上缺失中华美德。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在于教育”,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正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在高中历史课中穿插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品质境界。爱是的基础,是中华美德的象征,是普遍的标准,讲有利于家庭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孝悌是的表现,是做事的根本。诸子百家思想是国学精华,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爱非攻”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我国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重义轻利”则是传统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见得思义”、“多行不义必自毙”等名言警语,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以褒贬劝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礼”的传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科技不论从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种谦和礼让之气,翻开史书,此类的言论更是无处不在。《大学》中有句话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春秋时孔子就提倡“周礼”,“仁”,中国的这种“仁”和“让”就是中国特有的气质。六尺巷的故事等等,长时流传。“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讲究的是“退”、“让”二字,它人们处世时要“宽”,要与人。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不,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立人、立业、立国的基石。

  当今学生“对事不关心”,缺乏放眼天下,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对学生进行“眼界”教育同样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生动例子。以老一辈家为例,谭嗣同先烈为变法以死;孙中山先生为一生持之以恒;李大钊“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志向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如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历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唤回中国读书人的胸襟和眼界。

  受时代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学生的知识容量严重不足,言行举止很不得体。没有足够的知识充实,学生普遍缺乏内涵,看上去很肤浅。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和华而不实的外观。具体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心灵不,很多学生目无师长,也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在言谈举止上很轻浮,坐立没有最基本的规范姿势,缺乏传统文人追求的那种儒雅气质。的理想人物以孔子、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文天祥、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为代表,他们充满智慧,博学多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挥洒自如满身洋溢着儒雅风范,是教育学生的榜样。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小说等文字意境;中国书法作品、文人画的志趣意境;古代玉器、瓷器的审美情趣,也是对学生进行气质教育的素材。我们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儒雅体态,文明的语言谈吐,雍容大度,落落大方。

  当代学生缺乏毅力,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做事往往草率了事或半途而废。司马迁对远古传闻逐一做了实地采访考证,终成史家之绝唱《史记》;祖冲之经过繁琐枯燥的计算,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终于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李时珍历时27年,走遍不惧途,长途奔波,不畏艰险攀登绝壁,不畏严寒酷暑,不顾自己身体安危,亲自观察、辨别和尝食药材,著成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曹雪芹呕心沥血著《红楼梦》不下1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资本论》前后历时40年;贝尔发明电话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是从零开始从想象开始的这些事例都说明成大事贵在,我们历史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锻炼他们的毅力意志,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不容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才;关系着国家的振兴;关系着民族的兴旺。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肩负起一个历史教师的育人职责,培育好一点新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