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延安新区到处修,我们经常是早上来了学校工地,晚上下班却找不到回去的,后来索性就住在工地上了。”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校长霞回忆起2015年建校初期,言语间难掩团队身兼数职的艰辛,但眼里始终有藏不住的光。
“作为延安新区的第一所小学,肩负着育人和引领的双重,我们必须用延安办学育人,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霞说,面对高标准、高起点的挑战,学校自创办以来就把红色教育深度融入到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红色延安、圣地宝塔为基因的‘红塔教育’体系。
如今,短短4年,学校已发展成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快乐体操试点学校、全国足球示范校,还被授予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安红二十六军红军小学”称号,占地45746平方米,在校生1935人。
“以前我们延安有条件的家长都送孩子到西安去上学,现在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延新一小都来新区买房子。”能够这样影响老百姓的选择,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是怎么做到的?
走进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镌刻着“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个境界”的校训石。“我们希望在真实、亲近、熟悉的中,为孩子们奠想基石。”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副校长南亚莉指着校训石上的地图说,学校又名第二实验小学延安分校,这象征着与圣地的连接,京都名校在延安的落地。
“育爱树” 、“调皮的石头”、 “趣味农场”、红色立体书、“平平安安”吉祥物、玻璃幕墙上的《东方红》和《国歌》……红色教育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而且学校还把教学楼内活动室的天花板设计成了“红色走廊”,孩子们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从一大到十九大的要点介绍。
更好玩的是,孩子们可以在校园内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之旅”。因为学校把“小长征”、“飞夺泸定桥”、“延安十三年”等故事,与孩子们喜爱的跑城、迷宫、游戏进行了巧妙设计,而且每一个都被标注上了红色教育元素。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我们希望从细处着手的用心创意,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南亚莉相信,在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孩子们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学校还将书法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编著了《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书法校本教材》,设计了文心书苑、书法专用教室、书法展厅等。“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把书法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 南亚莉说,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百人书法展”、“春联义写”等活动,同时孩子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课程设计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用了一些“新招”。“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紧密整合,形成了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综合与实践、语言与文学等六大类课程体系。”霞说。
在校内,为让红色教育课程“活”起来,老师们会引领学生认识党旗、国旗、团旗和队旗,了解旗帜的构成和内涵意义。诵红色诗词、赏红色美文、创红色绘本、歌曲联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活的课程形式,越来越丰富的课堂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校园外,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纪念馆、旧址、演播室做义务宣讲员。“学校将延安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家庭传承结合起来,由做到看,由听到讲,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延安、建设家乡的情怀。”南亚莉说。
同时,学校还开发了红色美育戏剧课程,在戏剧表演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擎英雄火炬,铸民族脊梁”校园戏剧节上,学校打造了一场360名学生参演的大型原创舞台剧《星火传奇》,鼓励孩子们讲英雄故事,学英雄事迹,演英雄形象,在体验中彰显新时代的少年风采。
爱育初心,以爱育爱。“培养忠于理想、善于创造、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延安传承者,是我们的初心。”霞说,要实现全人培养目标,必须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为此,学校一直“新主体育人”实践,搭建了家长成长训练营、家长委员会、家长活动中心等平台,将家长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融入多方资源进课堂,不断丰富延安主题下的校本课程内涵。同时,借助“红色小长征”等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一起在行走的课堂中体验生活与成长。
“学校每学期都会评选‘六美家庭’、‘红塔少年’、山柳村寡妇的情史‘榜样家长’,我们希望把榜样的故事传去,让更多人看到家校共育的成效和希望。” 年级校长杨保林谈起学校与家长们的携手探索,满是共同成长的欣慰和。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中国梦”“我爱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是延安”“我们一家人”“地球村”……学校走廊上随处可见的绘画作品,处处流露着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文/武一,图片由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