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学校在社会运转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在当下的法国已不仅仅存在于学术辩论中。随着回应“黄背心”运动而进行了三个月的“大辩论”如期结束,它也被马克龙摆上了台面。
马克龙近日在总统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解散国家行政学院(ENA)。国家行政学院由戴高乐将军建立,被誉为法国总统的摇篮,也是马克龙自己的母校。此事一经宣布,立即引发了法国对于精英学校制度的思考与讨论。不少法国知识认为,立即废除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国家行政学院,如果不是错误的决定,至少也是操之过急的轻率之举。
在法国的政治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中,除了国家行政学院,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以下简称“巴政”)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两校都是培养精英政治人才的院校。巴政侧重于培养本硕学生、致力于走研究道的博士生及未来的高级公务员,国家行政学院侧重于培养领导型人才和已具备一定从政经验的优秀青年官员。马克龙本人在进入国家行政学院深造以前,曾在巴政度过了三年时光,巴黎政治大学加国家行政学院,也是此前多位法国总统简历上的“标配”。
巴政的建校初衷是为刚刚经历了普法战争的法兰西第三国输送政治人才。其校园坐落在塞纳河左岸的圣日耳曼德佩区,离先贤祠附近的巴黎院不远。彼时,巴黎院为法国培养了大量官员和政治精英,但在法国战败后,也被滋生官僚主义和保守。为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1872年被创立了巴政的前身——巴黎政治学院。
巴政与中国渊源甚深。早在1876年,仅仅建校四年的巴政就接收了第一位中国留学生。马建忠受李鸿章之命来到法国学习国际法,之后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国际法人才中的代表人物。此后陈寅恪等中国精英也先后在巴政深造。巴政在二十年前正式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北大、、复旦三所中国高校已成为巴政的战略合作伙伴,开设了多个双学位项目。
近日,澎湃新闻()在上海专访了巴黎政治大学校长弥雍(Frederic Mion)。对于目前法国社会中出现的有关精英学校角色和作用的讨论,弥雍表示,所谓精英,其性的一部分应来源于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唯贤”原则,这就要求精英的构成应体现多元,他们必须代表整个人口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并证明自己的能力。
马克龙本人的教育背景以及“黄背心”运动让人们将视线放到了法国的精英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公平问题。在弥雍看来,这些讨论并不算新鲜。作为一所深耕社会和政治科学领域的院校,巴政是较早注意到教育公平问题的法国高校之一。
“在20多年以前,巴政开始了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那时我们观察到法国已经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弥雍表示,“如果你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那么你只有很少的机会能接受高质量教育。说实话,在二十年前是这样,现在恐怕更是这样。”
精英教育的现象一直是巴黎政治大学的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巴政政治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时曾发布一项研究,在国立行政学院的学生中,父亲从事高级职业的学生比例已从60年前的45%左右上升到了70%,且毕业生中仅有6%出身于普通工薪家庭,而巴政和巴黎高师等精英学校的情况仅稍好一些。
事实上,马克龙也在4月25日晚的中提出应回归法国的“唯贤”(Meritocratie)传统,而解散国家行政学院的决定,也被认为是为纠正教育不公而传递出的一个政治信号。
“由于早已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巴政尝试了很多办法,鼓励出身于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来学习。”弥雍解释道,“初步的尝试是在20多年以前,那时巴政为一些较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开通了专门录取渠道。从当时来看,这具有很大的革新意义。因为这是法国高校第一次采取所谓‘积极性歧视’的方法来帮助家境不佳的学生获取高质量教育资源。”
在2000年左右,时任巴政校长戴国安(Richard Descoings)对生源的“同质化”趋势深感不安。他发现,不少巴政录取的新生拥有十分相似的家庭和教育背景,甚至生活在相近的街区。为了迅速改变该状况,戴国安为不发达区域的高中毕业生“量身定制”了一个专门录取渠道。梦见抓鱼是什么意思一些位于不发达区域或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中与巴政建立了合作关系,其高中毕业生能够通过提交论文和参加面试等方式,报考巴黎政治大学。
“由于巴政本身的规模所限,可能该项政策受益者的绝对数量并不大,但意义在于巴政给其他法国高校树立了一个榜样。”弥雍表示。
不过,弥雍坦言,目前形势变得更加急迫,法国出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高等教育向中小学阶段蔓延的情况。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此类现象为法国社会出现的不信任精英的情绪提供了社会基础。
“‘民粹’因此浮出水面,传统精英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在英国,其表现形式可能是‘脱欧’困局,而在法国则是‘黄背心’街头和极右、极左党派的崛起。”弥雍解释说。
“这种新趋势实际上要求像巴政这样的顶尖社科类高校肩负起特殊的社会责任。”弥雍称,“巴政必须重新发扬法国的‘任人唯贤’(meritocratie)传统,向全法的高中生表明,只要你努力付出、学术表现好,就可以进入巴政学习。巴政也会给你最佳的职业发展潜力。”
弥雍强调的“唯贤”原则最初体现于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几十年来,法国学生若想入校学习,必须通过笔试作文和口试等层层选拔。这样的选拔方式有很强的法国特色,限时作文对考生的文史哲素养提出很高要求,之后的口试则重在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观点的能力。
随着巴政将国际化作为重点战略,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优秀外国生源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巴政除了向学生个人申请,还与复旦、北大等高校合作开设了双学位硕士项目。目前,巴政有五百多名中国籍在校学生,数量在国际学生中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
弥雍表示,这种招生机制被证明十分成功。中国学生在巴政良好的学术表现常常让教师们感到吃惊。他以复旦-巴政双学位项目为例,称中国学生往往是班上表现最突出的群体,展现了很强的适应能力。
“有一个因素能解释中国学生为何表现突出。”弥雍说,“与大部分在法的中国学子不同,他们均主动选择了社会科学,其中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学校或高等商学院。这些学生对外部世界和国际事务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去发现和探索其他文明。而依托法国和欧陆社科传统的巴政也为这些中国学生提供了有别于英美大学的国际视野。”
“不过,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变得更好的话,那就是(中国学生)应不仅仅满足于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打成一片,还要进一步走出舒适区,与法国同学进行更多、更深的交往。”弥雍说。
按照巴政的惯例,本科阶段的国际学生在外省的分校区生活和学习。由于校区规模小,学生之间非常熟悉,形成了良好的互助氛围。硕士阶段则对学生的自主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 在课业学习之余,学生还需要自主规划社交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径。
弥雍认为,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与国际化战略同样重要。在培养学生就业潜力的问题上,巴政相比于商校和工程师院校的特色在于将专业和通识教育结合。
“在本科阶段,学校要求学生完成大量有关历史、政治学、社会学、法律以及文学的课程,力求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综合素养。多学科的广泛涉猎会构成巴政学生日后在职场上的一大优势。”弥雍表示。
“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们会分流到就业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学院中,它们包括院、城市学院和新闻学院等等。在读硕士们通常都能得到大型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国际等机构的实习机会。”弥雍说。
不过,巴政当下注重培养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思并不意味着其办学出现了“商学院化”的趋势。在弥雍看来,虽然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但重视人文社科通识教育和思辨的特色体现在所有专业中。
“这是因为,巴政始终将培养学生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放在首位。如果你问新生们为什么来到巴政,他们往往会说想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甚至说想要改变世界。我相信,他们以后就算在私人部门发展,也一定会保持对公共事务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弥雍说。
对公共利益的高度责任感是所谓“法国精英主义”的核心关怀。事实上,以巴政为代表的“大学校”(Grande école)正是在法国大后作为培养新国精英的场所应运而生,每一所“大学校”被国划定了一个专精的领域,其是为国输送各自领域最出色的人才。
不过,时至今日,“大学校”早已不再仅仅专注于为国家提供人才。巴政目前的在校生中有47%来自国外,且比例还在继续上升。随着国际化建设的推进,弥雍时常思考如何让深具法国精英教育特色的巴政与英美名校的竞争。
“在20年以前,我们还可以说竞争对手主要在法国国内,但现在,巴政必须面对与全球所有顶尖高校,特别是英美综合性大学的竞争。”弥雍说,“我们是一所专精社科领域的院校,办学规模不大。像哈佛和普林斯顿这样的综合类名校能够获取和调动的各种资源远超巴政。”
在知名度方面,弥雍也坦言,由于英美文化的强势等因素,在中国,普通人耳熟能详的外国高校依然来自英美。法国高校和其他非英美国家的高校若想在中国获得广泛认可,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巴政近年来在尝试利用校友网络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来拓宽获取资源的渠道,并让更多的个人、企业和机构成为巴政的利益相关方。”弥雍说。
“此外,要明白学生才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品牌大使。怎样确保学生所受的教育在二三十年以后仍然对其发展提供助益呢?可能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毕业生非常优秀,在就业市场上吸引力十足,学校本身的排名也颇具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高枕无忧了。必须从现在起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找到未来有潜力的关键领域,例如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等,然后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弥雍表示。关键字 :我要反馈新浪新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