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敦煌就是个受人瞩目的地方。它地理非常重要,曾经是古丝绸之的咽喉;它有着灿烂的文明,莫高窟可谓是佛教艺术的顶峰之作。
20世纪初,敦煌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当时,一名姓王的在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竟然有几万卷珍贵文书。这些珍贵的文献,不论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还是研究世界文明史,都有着不可估计的巨大作用。
这个消息一出,敦煌学立刻变得炙手可热。这些文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典籍、文献到经典,包罗万象。许多文书基至是用二些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写成的。那么,人们不禁想问,数量如此惊人的文书为何被封存在藏经洞中?这当然跟普通的收藏不同,一是数量实在太大,简直惊人;二是藏经洞十分隐蔽,显然是人们有意为之。
对于敦煌被封存之谜,学术界有五种说法:避难说、废弃说、废佛说、图书馆说以及供养说。这几种说法中,最流行的是废弃说与避难说。
废弃说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他是第一个来到敦煌掠取文物的外国人。他对这些文书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大部分是教用品。古人认为教用品是神圣的,即使废弃不用了,也不可以随便丢掉,而是要找一个地方妥善地安置好,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
主张“避难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他认为,敦煌地区战乱频发,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本来驻扎在敦煌的军队被调入内地平定叛乱,青藏高原一带的吐蕃趁机占领了敦煌,直到唐宣时,敦煌一带的人民自发举行了起义,才赶走了吐蕃。此后没多久,敦煌又被沙州回鹘占领。1036年,党项攻下敦煌,赶走沙州回鹘,随后又被卷土重来的沙州回鹘赶走。
这段历史时期内,敦煌总是处于战乱中,当地的僧人们为了避免战乱典籍,就修建了一个隐蔽的藏经洞,把珍贵的文书封存起来。虽然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确切的来证明,因此被封存的敦煌之谜尚未解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